于2009年4月17日,发表在汕头特区晚报。
杨某,女,大学生,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很正统、古板,对她要求极严甚至苛刻,对她的禁忌也很多,不准她和陌生孩子交往。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杨萌很少在外玩耍。
不知不觉地杨某就怕和人接触了,愈来愈害羞了。她认为自己是个怪人,怪毛病就是害羞。近几年来,她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
上大学时,她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只要老师面对学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更糟糕的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自己曾想克服这个怪毛病。但效果不佳,故到本中心就诊。 诊断: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类以明显而持久地害怕可能使人发窘的社交或表演场合为主要表现的焦虑障碍,它是最困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之一,患者常回避与人接触,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障碍。社交恐惧其实也是一种强迫观念,患病率较高。患者对与人接触感到苦恼。当然,谁都有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交恐惧,但发展成神经质症的症状时,其恐惧、痛苦程度非常之深,对人群时,不但觉得害羞,还感到害怕,而且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有着强烈的不安感和排斥感,
在美国,社交恐惧在人群中占12%-13%,即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他一生的某个阶段或是终生被这种恐惧带来的焦虑困扰着,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交往和个人发展。
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面临着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不适应现象日益加剧,社交恐惧症也猛增起来。虽然迄今还没有全国性的流行病调查报告,但从日常的门诊业务中已不难看出,社交恐惧症所占的比例,几乎占心理疾病的20%,仅次于抑郁症和焦虑症。如果以年龄划分,则社交恐惧症是青少年心理障碍中的首发疾病。大学生作为知识青年,是此症的高发群体。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基本上起源于害羞,不管患者年龄多大,其心态是相同的,只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境遇和不同的解释罢了。有浅层心理的害羞,也有深层的心理害羞;有本人意识到的,也有本人意识不到的。
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一般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对于前面案例中的杨某施治方案可采取认知领悟疗法,放松训练法。
汕头大学精神中心副主任医师 庄希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