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广告图
端正心态 顺应现实
2009-08-09

 

于2009年2月20日,发表在汕头特区晚报。
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就业形势严峻,待遇普遍下降,对无工作经验的青少年是一种考验。面对择业应具备正确的心态,审时度势,否则易诱发特定时期的心理障碍。
   王某,青年男性,去年七月份商校毕业后应聘于广州某品牌啤酒公司当业务员。上班后工作相对轻松,但薪酬不高,认为职位和待遇太低,满怀抱负得不到施展,与原先设想的不一样,且无法融入到同事当中。逐渐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焦虑不安,烦恼,偶感头痛,无动力,工作能力下降,无法处理客户业务。2个月后被公司辞退。之后换了几份工作,均因无法适应而辞职。
  王某所患的正是最近常见的青少年适应障碍,适应性障碍是一种短期的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及情绪失调,常影响到社会功能,但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本病的发生是对于某一明显的处境变化或应激性生活事件所表现的不适应反应,诸如毕业求职,转换学校,或患严重躯体疾病引起的生活适应障碍。任何年龄皆可发病,患者中男女两性无明显差异,青少年出现上述情况即为青少年适应性障碍。
  引起适应性障碍的应激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是突然而来,也可以是较慢的,某些应激原还带有特定的时期,如毕业生求职等。在同样应激原的情况下,有的人适应良好,有的则适应不良。这就有理由推断患者病前个性心理特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发病多在应激事件发生后1-3个月之内。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较大,而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常见焦虑不安,烦恼,忧郁心境,胆小害怕,注意力难以集中,惶惑不安和易激惹等。还可伴有心慌和震颤等躯体症状,同时可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或暴力冲动行为出现的倾向,但事实上很少发生有时患者发生酒和药物滥用。尚有更为严重的症状,如兴趣索然,无动力,快感缺失和食欲不振等则罕见。在青少年以品行障碍(即攻击或敌视社会行为)常见。
  应激消失后,情绪异常仍明显者,则需心理治疗。与其交谈,让其发泄情绪,对改善社会功起到积极作用。药物治疗,对情绪异常明显的患者,为加快症状的缓解,可以具体情况选用抗焦虑剂或抗抑郁剂。以低剂量,短疗程为宜。可与心理治疗同时进行,效果更佳。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王兴隆
 
下载附件:
© 2011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备案序号:粤ICP备 12005830 [ 粤卫网申(201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