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搜狐网
自杀是现代社会人类的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并已排为15~35岁间的青年人死因的前3位。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平均40秒左右就有1人死于自杀,每3秒1人自杀未遂。 而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还有约200万人自杀未遂。也就是说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为了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珍惜,2003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
自杀是一种“心理传染病”。“自杀学之父”——美国的爱德温·史纳曼曾经估计,每一人自杀死亡,至少会影响6个自杀者的亲友。自杀是会模仿的。
有关自杀的十种误解
对于自杀,普遍存在着大量的误解,事实上有时会被一些假象弄得混淆不清。
一、与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
事实上一般应该和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与一个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可能 使其产生相信的感觉,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一些重大问题,并缓解他们的压力,愿意花时间重新获得控制。
二、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真正自杀
事实上大量的自杀身亡者曾经威胁过别人或者对他人公开过自己的想法。
三、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
事实上从自杀者的角度看,几乎所有采取自杀行动的人都有充足的理由。
四、自杀者有精神疾病
事实上仅有小部分自杀未遂者或自杀成功者患有精神疾患。
五、想要自杀的人是真的想死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想死,他们只是想要逃离那个令人无法忍受的境遇,大部分曾经想过要自杀的人现在都很高兴他们还活着。他们说当时他们并不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只是想终止自己的痛苦。
六、自杀发生在家族中,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事实上自杀倾向没有遗传性,它是习得的或者是情境性的。
七、想过一次自杀,就会总是想自杀
事实上大部分人只是在他一生中的某个时候产生自杀企图,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要么克服这种想法,要么寻求帮助,要么死亡。如果他们自己能够从短时的威胁中恢复过来,学会适应与控制,就会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
八、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威胁可能结束
事实上自杀最危险的时候可能是情绪高涨时期,当想自杀的人严重抑郁后变得情绪活跃起来的时候。一个危险的迹象是在抑郁或者自杀未遂后出现“欣然”期。
九、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慷慨并和他人分享个人财产,表明这个人有好转和恢 复的迹象
事实上大多数想自杀者在情绪好转后,才有精力开始作出一定的计划,安排他们的财产。这种个人财产的安排有时类似于最后愿望与遗嘱。
十、自杀总是一种冲动行为
事实上有些自杀是冲动行为,另一些则是在仔细考虑之后才实行的,防止自杀的前提是防止绝望。
自杀VS抑郁症
抑郁症是造成自杀的首要原因,大约有60%-70%的自杀者是由情绪抑郁或焦虑造成的,目前我国大约有2000万的抑郁症患者。
从时间上讲,正常情况下抑郁状态不应该超过三个月,如若超过六个月,则应向专业人士求助。从程度上讲,抑郁情绪不应该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如果一个人已经不知道吃喝,失去工作能力就算程度过重,应该立即求医。“早期预防这样的心理疾病非常重要,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我们可以使发病率降低80%,也就是说大多数患抑郁症的人都可以摆脱这种困扰,进而也会减少自杀的发生率。”
预防自杀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找到预防自杀的“良药”,但科学研究已证明,通过有针对性的危机干预,可以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注意自杀行为前的警讯
武警总医院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师徐良荣称,自杀并非突然,自杀者在自杀前基本都处于想死和同时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中,从其行为和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 大约2/3的自杀者在自杀前都有征兆,主要集中表现在情绪和行动方面的反常。比如向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性格与情绪明显反常、陷入抑郁状态、回避与他人接触等行为都可能是自杀前的警讯征兆。
保持冷静和耐心倾听
聆听和交流是释放自杀者情绪的有效手段。认可他表露出的情感,不要进行评判,也不试图说服他改变自己的感受。不要轻视,当他说要自杀时应认真对待。让他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认可他的成绩,帮助他恢复自信。如他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时,不要答应。让他相信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帮助,并鼓励他寻求这些帮助。
应陪伴在他身边
限制他存取大量药物,或其他自杀的工具。跟他讲述人生的快乐或者陪伴其享受人生趣味;帮助他进行人生规划,对自我重新适当定位。对于意志不坚定的人,可讲述各种常见自杀方式之痛苦。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