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特区晚报2014年3月8日专栏文章,数字版链接为:http://www.step.com.cn/html/2014-03/08/content_507456.htm
躯体不适或是心理健康报警
“肚子痛死了,快给我开刀,快替我检查!”这是王霞(化名)住进“开放式病房”后喊的最多的两句话。
半年前,王霞频频“感觉”下腹坠痛,遂认定自己得了很严重的疾病。她从梅州辗转到厦门、广州、深圳,先看遍了知名的大医院,又跑遍了小医院,最后连专治疑难杂症的医院也看了不少,可是所有的检查结果都显示一切正常。最后,她得知可以通过“剖腹探查”来检查问题,于是就要求医院手术。大医院遵循严格的医疗准则全部予以拒绝,最后在一家小医院怀疑为“慢性阑尾炎”做了剖腹探查,切除了阑尾,术后仍常常感觉腹胀、下腹坠痛,厌食、恶心及胃部不适。王霞最后在综合医院医生无数次的建议下,来到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心身医学科“开放式病房”住院,一面接受检查,一面接受心理辅导。经过医生与王霞的沟通及交流后发现,半年前她开始和丈夫的关系出现紧张,丈夫和朋友常去打麻将,夜不归宿,自己感觉被忽略和冷落,但是某次由于其受寒后下腹痉挛疼痛,使得丈夫开始重新呵护自己,经常按时回家。这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即发性获益”的感受,很容易支配人一部分的潜意识,成为其“躯体障碍”的心理驱动力。
王霞的情况临床上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所谓“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坚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躯体不适是贯穿这类患者病情的主要内容,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结果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类似这样的病人,在各类普通医院问诊无效后,才会来到精神治疗专科医院接受治疗。
躯体形式障碍其实是一种信号,表明患者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预警信号”呢?这些没有实质的器质病变的躯体不适症状,往往是人在遇到冲突、困难时启动的自动心理防护的结果之一,并不经过人的主观意识的控制,是一种自动化反应,在潜意识中能够为患者提供两种获益:一是可以变相地发泄情绪、缓解心理冲突;二是通过患病角色,既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还可以得到家人的关心和照顾。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回避责任”,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并不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意识,因此通常患者自身也会陷入“症状”中无法自拔,极其痛苦。这也与患者的个性倾向有关,有些患者不善于表达内心冲突,即使患病与心理冲突密切相关,但其中大部分人起初都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只有经过反复沟通和疏导后,才能逐渐恢复到客观的认知状态。对他们来说,描述躯体不适比表达情感要更为容易,于是其情绪体验只好通过所谓的“器官语言”释放出来,于是身体感到的各种不适,其实是在代替内心来表达。因此“躯体的不适”可以是身体的报警,也可以是心理的报警。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 张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