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5月22日特区晚报专栏文章,数字版链接为:http://www.step.com.cn/html/2013-05/22/content_429585.htm
儿童抽动症的发现及治疗
看到明明背上书包与小朋友一起上小学了,他的父母都很高兴,觉得可以轻松一下了。可是不到一个月,他们却发现明明在学校里学了些坏习惯回来。明明放学回家后,爸爸妈妈经常看到他做一些怪动作,如不自主地挤眼、皱眉。每天有几十次,爸爸妈妈看了很是闹心。既然有这些“坏习惯”,他们就采取“行动”,只要发现明明做这些怪动作,他们就打他一顿。每打一顿就会有几个小时基本不出现,但是过后又再次出现了。爸爸妈妈更觉得生气,责骂明明不长记性。越是这样讲,明明的表现就越严重。过了几个月,明明出现了总是要清嗓子,好像嗓子很不舒服,但是并没有咳嗽等症状,明明的爸爸妈妈很紧张,担心明明是感冒,嗓子发炎,便带明明到医院做检查。但是几家医院的儿科都去了,抽血化验,拍片检查,都没发现问题。一开始医生按“炎症”给明明服用抗生素等,但过了几个星期没有好转。换了个医生认为是“过敏”表现,也可能是“哮喘”,给予对症治疗,两个月过去了,明明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带明明到一个朋友家玩,而这个朋友是精神科医生,经过朋友的仔细观察,以及对既往情况的了解,医生判断明明可能是抽动症,建议爸爸妈妈给明明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要过分关注明明的表现,并按抽动症给予小剂量的药物治疗。过了两个月,明明又变得像以前一样活泼开朗了,那些“小动作”也都消失了。
医生分析:明明患的是儿童抽动症,医学上属于抽动障碍,主要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拧脖子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发生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嗓子和呼噜声,个别音节、字句不清,重音不当或不断口出秽语,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严重时动作和发音影响学习和课堂秩序。抽动症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等过程。
抽动症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抽动症症状常常被误认为“坏习惯”,受到家长的“教训”,有时候抽动症的表现还常常被同学嘲笑、奚落,使患儿产生自卑,性格孤僻,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孤独、不愿与人接触,甚至对嘲笑者产生报复、敌视心理,这样很容易使患儿走上极端道路。因此,家长要了解抽动症的相关知识,及时就诊,早日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汕大精神卫生中心张金玲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