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7 21:14:42
摘自健康报
作者:赵少峰 李晨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辛自强带领的课题组最新研究表明,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滑,其原因和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负面问题增多有关。该课题组主要从事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这一结论来自课题组历时3年多完成的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关于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变迁,目前尚无大规模的长期追踪研究。然而,每年有大量发表的研究采用同一研究工具调查了同类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点,这些研究本身并不是为了考察心理变迁问题,但可以被视作对某个年代青少年的一次取样。该课题组采用文献再分析方法,将这些孤立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连缀起来,考察历年研究所获的心理指标平均得分的变化模式。例如,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从众多研究中严格筛选出107篇同类文献,这些研究都采用同一工具调查了不同年代(1992~2005)的十余万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通过对这些研究结果的重新统计,就可以刻画出心理变迁的轨迹。
采用上述方法,课题组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模式进行了6项研究,内容涉及心理问题、焦虑、抑郁、自尊等,研究结果收录在《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一书中。综合有关结果大致表明,在过去的近20年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一方面,那些消极的心理特征,如心理问题、焦虑水平、抑郁水平等逐渐增多或增高。例如,从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虑得分增加了约8%;从1989年到2005年,抑郁得分增加了约7%;从1992年到2005年,敌对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而另一方面,那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逐渐下降,从1997年到2007年青少年自尊得分下降了11%。
课题组结合统计结果分析认为,心理健康水平的下滑与社会变迁有关,至少可以由历年的负面社会指标(如离婚率、犯罪率、失业率、基尼系数等)的变化加以预测。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提高,而是随着负面社会问题的增多而明显下滑。
该课题组还强调,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下滑这一现象,凸显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已经要求有条件的各级各类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并开设适当的教学和辅导工作。然而,很多学校因为一些主观或客观原因未能有效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例如,在很多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课时无保证,缺少专任教师,缺乏场地和资料。
课题组建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继续深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课题组认为,心理健康水平的下滑,其根源不在教育本身,而在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增加。当前,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心理素质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