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深圳市抗击新冠疫情,我院选派医务科林嘉峰同志参加我市支援深圳流调队,于1月9日上午奔赴深圳市,深入一线协助流调溯源、重点人员排查等工作。在13天的支援时间里,汕头队累计完成了53次流调任务、62次采样任务,圆满完成了此次支援工作。
林嘉峰同志作为流调队一员,在本次支援工作中体会到了流调工作的严谨性以及抗疫人员的辛勤付出,感触良多,他记录下过程中几个片段及一点感受。
一、初到:震撼与焦虑
震撼:9号下午,支援队抵达深圳。当晚10点,全体队员到酒店四楼大会议室集中开会。 酒店四楼的大会议室便是深圳龙岗区此次疫情防控的流调中心。初到会场,便感受到深深的震撼:偌大的会场,切分成十几个办公区域,百来个流调工作人员正在办公,他们或伏案或电话或走动,神色严肃且匆忙。办公桌上,除了电脑和文件,还有四散的矿泉水瓶、咖啡和红牛。例会上,大家听的听,忙的忙,各自忙碌,互不干扰,像极了同一时空下的两个世界。
焦虑:随着新发病例逐渐冒头,在对病例流调报告深入了解后,一开始的震撼便逐渐被黑压压的焦虑所替代,心中疑虑重重:首例病例到底是怎么感染的?病例活动场所都是人流密集的城中村、写字楼、大型购物场所,新病例正是在这些场所中受到传染的,那还有多少被感染者没有被找到?他们又会造成怎样的传播?疫情会不会失控?更紧张的是,由于病例流调信息外泄,病例产生抵触情绪,流调工作难以进一步推进。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过程:接受与赛跑
接受:黑压压的焦虑让我感到有些头痛,晚饭时,市疾控队友讲述去年6月在广州抗击疫情的经历,我备受鼓舞,在记事本写下 “接受不确定性,与焦虑并肩,同病毒赛跑”。
赛跑:
深圳丰富的防控经验和及时的响应使一切工作都那么有序而紧凑,流调中心指挥部当天便成立专项小组,针对病例到过的人流密集场所(商场、超市)进行现场流调排查,迅速判定密接者人数。流调队员通过电话核实信息,告知密接者做好防护等待转运隔离。
12号,在疫情防控的紧张节奏中,迎来了我第32个生日,但病毒传播并没有因此停下来。当天早上5点半,睡梦中的我们接到队长的电话:“15分钟内到会场集中”。到了会场便收到通知: 11号下午社区筛查5混1中检出阳性,需要立即对5名可疑病例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4小时内形成初步的核心报告。我整理好流调思路,在6点拨通第一通电话,挂断电话显示通话时长57分钟;9点多,整理好初步核心流调信息;11点,与队友完成病例讨论。在这里,时间没有任何存在感。
15号,连续几天零新增,疫情似乎已经稳定下来,会场气氛轻松,大家有说有笑。深夜1点,准备入睡时接到队友的电话,我能明显感受到电话里溢出的慌张,心里咯噔。集合后得知,某医院发热门诊发现阳性病例,目前由汕头支援队负责跟进,队长现场分工,几个小队紧急前往病例住家及公司查看情况并进行现场封锁,我与另外几名同事留守现场,对病例紧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早上7点,团队成员拖着疲惫的身躯陆续回来;约10点,初步流调工作完成,队长安排大家陆续替换休息。我回房休息了2个多小时,便重新开赴会场替换其他队友休息,一直持续到深夜。这一天,团队普遍休息不到3小时,正餐吃不过一顿,但全情投入的我们却丝毫未感受到倦意与饿意……
第二天,基因测序结果出来,与之前的病例所致病毒都不同,是奥密克戎!提示是这是新的传播链条,流调中心立刻成为各领导及专家驻足最多的地方。好在,病例健康意识尚可,在发病不适后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发热门诊很好的发挥了哨点的作用,与此同时,深圳疫情防控指挥部响应迅速,各部门密切配合,通过流调队的摸排、公安机关部门的监控、银行等机构支付信息的核实,短短几天我们便顺利判定了几百名密接与近千名次密,该病例最终未造成传染扩散的后果。
这一次,我们跑在了病毒的前面!
三、结束:感恩
随着病例密接者观察期内一切正常,一连几天无病例新增,宣告了此次深圳抗疫的初步胜利。21号,深圳晴空万里,冬日暖阳照在身上,显得格外舒服,汕头支援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启程回汕,短短十几天的经历,我内心感触良多。
抗疫成果来之不易,岁月静好的背后,是不同环节一众防疫人员的默默付出,正是大家的日以继夜的付出与配合,我们得以跑在了病毒前面,成功守护住人民的健康。
有幸参与其中,我深感荣幸,这必将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感恩队长的指导与队员的相互支持,让我由焦虑转而坚定,圆满完成了支援任务;感恩支援期间医院的关心与支持,让我在疫情的不确定性前仍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更要感恩的是,能成长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抗疫胜利的背后,离不开党与国家的正确领导!我有信心,疫情终将散去!未来,必将像我们离深那天的天气一样,阳光明媚!
后记
1月29日上午,医院党政领导班子通过视频通话向林嘉峰同志及他的家人致以春节的慰问,由衷感谢他们对医院支援前线防疫工作的支持和信任,林嘉峰同志代表家人感谢医院的大力支持与关心,并表示将尽快修整,以最好的姿态回到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