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咨询热线:(0754)88900599

急诊电话:(0754)82902702

关注微信公众号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加工缺损
2012/2/29 10:18:03

 摘自健康报网

本报讯(记者闫洁)情绪加工缺损不仅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个核心症状,也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状况的一个关键因素。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学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陈楚侨课题组近日在此方面获进展,他们在试图探讨情绪识别异常是否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个生物标记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未发病的兄弟姐妹已表现出轻微的面孔情绪加工异常。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杂志《精神分裂症研究》上。 
据介绍,已有的情绪加工缺损方面的研究主要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被试,且患者主要来自西方国家。此外,情绪知觉和情绪加工受文化因素影响,因此人们对一些精神分裂症高危个体是否存在类似的情绪加工异常知之甚少。 
在此项最新研究中,陈楚侨和博士生李会杰设计了一个功能磁共振成像实验,邀请了36名被试,分别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未发病的兄弟姐妹和健康控制组,每组各12人参与实验,判断快乐害怕中性情绪面孔的情绪效价。 
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未发病的兄弟姐妹在加工情绪面孔时表现出和患者非常类似的缺损——这两组被试的社会脑神经网络(比如运动前回和额上回)激活异常;其异常程度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稍轻。该发现表明,遗传学上具有精神分裂症高风险的个体,如患者未发病的兄弟姐妹在面部情绪加工过程中表现出轻度缺损,而且这种缺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一个潜在的内表型。 
该研究受到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973”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持。此外,中科院心理所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也为研究提供了帮助
© 2011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备案序号:粤ICP备17132868号 [ 粤卫网申(2011)153]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