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9/10 15:16:46
以下是汕头特区晚报9月4日专栏文章,数字版链接为:http://www.step.com.cn/html/2013-09/04/content_460696.htm
如何走出丧亲之痛
陈先生今年48岁,去年八月份女儿因病去世,近一年多来他的情绪变得不稳定,经常忽然想起女儿的点点滴滴,伤心流泪;经常梦见女儿,而一旦梦见女儿,就会在几天内都很痛苦,偶尔有想死的念头,有时候回到家看着女儿曾经生活过的房子、曾用过的物品就会觉得很烦躁,好像透不过气,因此尽量避免独自呆在家中,大部分时间都外出打工。今年清明节前后陈先生则不时出现发作性的心慌气促,随之四肢乏力,什么事情都不想做,晚上失眠多梦,曾到广州、汕头的数家综合医院就诊,均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对于陈先生来说,女儿去世是他经历的一件重大生活事件,受到该事件的影响,他当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创伤后的症状,如反复出现侵入性的回忆,回避,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其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些症状一年来断断续续出现,而在清明时节陈先生对女儿的思念更加强烈,导致情况愈加严重,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中,并有躯体化表现。
陈先生的表现符合临床上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重大自然灾害、战争、丧亲等严重应激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它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因性精神障碍,以创伤再体验、情感麻木与回避、高警觉为核心症状,还经常并发抑郁症、焦虑障碍等其他精神疾病。一般病程在1-3个月内,称为急性PTSD;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PTSD;如果创伤事件发生6个月以后才出现应激障碍的症状,则成为延迟性PTSD。
一些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人终身暴露于创伤性事件的概率是:61%(男)、51%(女)。突发创伤性事件(无论是自然的灾难,还是人为的灾祸)除了给事件当事人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以外,更重要的是会给当事人心理和精神上带来更大、更严重的伤害,以及由此造成当事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价值取向、生活信念以及对生命价值看法等许多人格上远期的变化,严重的受害者会表现出一些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如果经历创伤性事件后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应求助于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师,及时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必要时合并药物治疗。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医师 赵颖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