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特区晚报
激发“正”能量,走出阴霾
小玲是位长相娇俏,年方20的美丽姑娘。来我中心就诊前,她已经连续2个多月感到整个人总是高兴不起来,全身乏力,时常躲在自己房间里不愿出门,就连吃饭、洗衣服这样的日常活动也提不起兴趣,不想去做。晚上躺在床上总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每天早上,面对新一天“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她总觉得心烦意乱,甚至多次流露出轻生的念头。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急忙送她前来治疗。
医生根据小玲的病情特点和身体状况为她选择了能够快速起效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y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由于听说这个治疗方法是要用“电”刺激大脑,还会产生短暂的“休克”,父母感觉治疗有风险起初并不同意,但看到被病症折磨得面容憔悴、身体虚弱,靠整天输液维持营养的女儿时,又不忍心放弃这样一个可以迅速缓解女儿病痛的治疗机会。于是,在与医生反复商讨后,签署了治疗协议书。经两次治疗后,小玲慢慢开始主动下床洗脸、刷牙,吃少量稀饭;治疗10天以后,她已经明显感到心情不像以前那样压抑,并且可以像之前一样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了。父母看到女儿经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不但病情逐渐得到控制,而且并没有出现之前所认为的一些严重副作用,也就放下心来,配合医生作进一步治疗,小玲逐渐恢复健康心情。
案例中的这位患者接受的是一种称作电休克的精神科非药物治疗方法。虽然这种治疗方法应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已经有了80多个年头,由于电休克的治疗名称很容易让人认为这是一项惩罚性的治疗措施,或者治疗的危险性太高,因此多数患者或家属对此项治疗避而远之,从而错失了快速缓解病情的机会。简单来讲,电休克的原理是通过安放在患者前额部的两个电极施加一个极为短暂的“安全”电流,诱发患者大脑细胞的协同性放电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同药物治疗相比,它能更加快速控制精神症状,尤其是具有兴奋狂躁、不语不动、拒食拒药、自杀倾向等症状的患者,治疗效果尤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电休克治疗技术的不断改良,治疗前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的使用,使患者在安静的“睡梦”中就可以完成整个治疗过程,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以往电刺激和肌肉剧烈收缩所带来的恐惧感和骨折风险。尽管目前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有了长足发展,但电休克疗法对于某些精神疾病类型的患者仍然是起效最快、最安全的治疗方法。尤其在多种药物治疗对患者均没有明显效果的情况下,电休克治疗可以说是救治患者的最后一剂“良方”。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 章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