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孩”政策实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引起家长和社会重视。
● 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增加,失眠等睡眠障碍困扰着都市白领人群。
● 社会进入老龄化,空巢老人等群体的身心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说到健康,身与心二者缺一不可。当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的同时,却对烦躁、易怒、焦虑、失眠等常见的“情绪病”视而不见,而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中,人就可能是心理亚健康了。有研究显示,近七成都市人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可是,一提到精神科,许多人就会联想到一群痴呆傻笑、语无伦次、行为荒诞的病人。这是当前社会对精神病的误解和偏见。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许崇涛表示,定期做心理体检,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就能为心灵来一次彻底的释放,远离心理亚健康。
传统观念影响 患者讳疾忌医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病”字本身的不吉利让人避之不谈,更何况是心理方面出了毛病。“精神障碍”历来让人谈之色变,许多精神障碍患者都是到了非看不可的程度,才找到专科医院甚至是被家人强行带到医院诊断治疗。有调查估计,中国大约有1.73亿成年人患有某种精神疾病,而其中的91%大约1.58亿人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研究者指出,因缺乏心理健康专家和健全的心理健康公共服务,加上经常被污名化,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寻求治疗的比例非常低。只有不足6%的焦虑、抑郁、药物滥用、痴呆症及癫痫患者寻求过治疗,而发达国家该比例达70%甚至更高。
目前,人类还没有明确了解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它和遗传因素、生化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很多方面有关。总体而言,大脑功能紊乱导致了精神活动失去了正常情况下的协调性。精神障碍患者不一定表现得行为异常或疯疯癫癫,而表现得疯狂的疾病也未必是精神疾病。老年性痴呆、抑郁症、失眠症等都属于精神障碍的范围。至于出现的精神问题是属于哪类疾病,都需要通过专业医师诊断方能明确。
许崇涛说,要用平常心面对精神障碍,有症状就要积极去看病。累积在心理上的毒素得不到科学疏导、规律释放,就会像一个不断被吹胀的气球,迟早是会爆掉的。疾病在于早期预防,精神障碍同样也需要预防和早期干预。而一旦患有精神障碍,无论是重性精神障碍还是轻性精神障碍,都应当配合专科医院医生的专业系统的治疗。这其中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以外,还需要规范的心理治疗和系统的社会支持。
对话·名医
许崇涛,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从事精神卫生工作30年,熟悉精神病学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解决精神科疑难杂症的能力。
睡眠障碍也是精神障碍
记者: 人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如果连续5天没有睡眠就会死亡。有部分人曾为失眠发过愁,睡眠障碍是不是一种精神障碍?
许崇涛: 严格意义上来说,睡眠障碍是一种精神障碍。多数人以为睡眠质量不好不要紧,补补觉就行了。实际上睡眠障碍极其常见,除最常见的失眠外,还包括嗜眠症、睡眠呼吸相关障碍等等。失眠是心理亚健康的表现,已经成为影响现代人健康的重大因素。
长期的睡眠障碍可影响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临床康复、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和认知功能也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增加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甚至带来自伤、自杀等高危风险。药物尤其是抗精神病药引起的代谢综合征(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及抗精神病药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可增加睡眠呼吸暂停及低通气的发生,药物对睡眠呼吸疾病的影响近年备受关注。
老幼群体心理亟待关注
记者:青少年儿童的情感往往起伏较大,心理素质不高。而老年群体则受躯体疾病、孤独等因素影响,老年人脑部也有所变化,其心理也难免有所波动。近年来,青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也引起社会的重视,那么医院方面都做出哪些措施来满足这两类人群的需求?
许崇涛:在我国,许多大城市都有专门的儿童精神心理中心,但这仍难以满足当地未成年人的需求,而粤东地区在此领域的高水平专业服务基本空白。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拥有一支接受正规培训、志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精神健康事业的团队,已开展了孤独症、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ADHD)等未成年人精神障碍的诊断、干预和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业务。接下来,我们计划在现有针对儿童青少年服务的基础上成立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成长中心,系统地为潮汕地区乃至粤东地区的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各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评估干预、心理咨询及治疗等心理精神健康服务。
规划中的老年医学科(中心)提供老年心身医学服务,全面涵盖老年躯体与心理健康服务。不仅重视老年期各种痴呆的防治、护理,也面向各种老年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情绪问题。同时还包括常见老年期躯体疾病的防治与康复,特别是与心理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此外,还将为正常老年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发挥预防老年心身疾病的作用。
计划开展大医学综合服务
记者: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播放一段“黄老伯花了2万元没查出自己究竟患何病,家庭医生花200元就治好”的报道。在综合医院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患者,他们有明显的躯体症状,但各种检查却不能找到与之相符的器质性疾病。可是,当他们接受心理状态检查后进行治疗,其状况就会有所缓解甚至是痊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许崇涛:在罹患心理障碍的患者中,仅20%-30%因较明显的心理情绪问题就诊于心理门诊,其余则因突出的躯体症状而就诊于综合医院。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心理障碍躯体化。心理障碍患者可表现出各种躯体不适,如报道中患有焦虑抑郁的黄伯就是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就诊,而综合医院医师对心理障碍患者识别及治疗率低,医师识别心理障碍手段也有限,所以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或导致病情曲折甚至加剧。所以,最后还是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把黄伯的问题解决了。
接下来,医院方面也将和大型综合医院开展合作,在综合医院入院检查中引入心理状态检查,制定综合医院非专科医师诊治心理障碍的临床指导建议或指南,从规范和技术上支持综合医院心理障碍防治工作。在重视患者的躯体疾病的同时,也关注其心理问题。 本报记者 李德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