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真空期”心理问题要关注
专家建议,养成良好作息习惯树立积极乐观心态
2021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经历人生一次重要考验,高三学子暂时可以放下紧绷的心弦。然而,短暂的休息放松之后,考生们又迎来较为“漫长”的等待。从期待成绩出炉,到等待录取公布,这个时期考生难免会出现情绪波动。“后高考期”,考生和家长该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呢?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副主任张印南建议,考生及其家长要正确看待考试成绩,考生们在短暂休整后,要保持良好作息习惯,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应对不良情绪 放松但勿放纵
高考结束后,考生从高度紧张的备战状态中,迅速转换为自由放松的状态。这种状态的改变,让考生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张印南指出,有些学生为了高考而整天埋头学习,没有任何课余爱好,考后突然的放松让他们不知所措。而在等待考试成绩期间,有些学生难免内心充满忐忑。同时,来自家庭及周围亲朋好友的关注,在无形之中也增加了考生的心理压力。
“高考后的焦虑情绪主要来源于不确定性,这是高考后最容易出现的情绪。”张印南告诉记者,许多考生在高考后会陷入患得患失——反复对答案,仍不能确定自己的分数;反复参照以往的录取分数线,还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被录取。担心越多,想得越多,不断增加自身的压力,最终陷入一个死循环当中。假如这种情绪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可能会导致考生出现失眠的情况,甚至出现抑郁情绪。
当然,也有些考生因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备考,在高考过后采取“报复性”娱乐来犒劳自己,家长也默许这种放纵的行为。由于持续的昼夜颠倒,导致考生生物钟被打乱,身体健康更容易出现问题。有的人甚至为了尽情释放压力,选择一些不健康甚至违法犯罪的娱乐方式。
“高考是人生一个片段,考生应把握当下,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未来的人生。”张印南表示,很多考生在高考结束后都会有各种放松方式,比如补充睡眠、结伴郊游、运动等,以此来缓解高考带来的压力。但切不可把放松当作是放纵,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才能让生活充实起来。
坦然面对成绩 做好未来规划
对于即将到来的高考成绩和录取信息的公布,张印南建议考生,要主动尝试调整对高考分数的预期,坦然接受考试成绩。考生要主动识别自己在不同情况下的情绪,感受这些情绪并挖掘其背后的需求,运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假如考试成绩并不理想,要试着慢慢接受既定事实,积极面对,并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他表示,考生可以合理宣泄情绪,比如运动、听音乐等,也可以向长辈、老师、同学等倾诉,逐渐调整状态。
而在这个阶段,家长也要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利用等待成绩的这段时间,帮助考生发现一些兴趣爱好,积极引导孩子规划下一步的生活和学习,引导考生找准未来的方向。
张印南也特别强调,如果通过自我调整不能完全恢复原有状态,长时间沉浸在痛苦之中,就要及时到精神专科医院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来源:汕头日报,记者李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