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的睡眠,是健康标准之一,但现实中,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却是不少人的烦恼。今天是“世界睡眠日”,主题为“良好睡眠,健康中国”。在防控疫情的当下,被打乱生活节奏的你,睡得还好吗?专家对此又有什么建议呢?
近期,市民足不出户,就是对抗击疫情最大的贡献,那么,这段时间,大家的作息与睡眠情况如何呢?
疫情期间,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永远离不开手机,然后就是翻来覆去,然后看到那些疫情的信息增增减减,有时候翻来覆去就很难睡着,差不多一两点才能睡着吧。
——市民
生物钟都打乱了,熬夜然后又晚起,就是跟原来不一样。
——市民
很少出去运动,整个人都不是很充实,所以晚上睡觉时间会比较少,甚至说难以入睡。
——市民
在家的睡眠时间跟学校上课会有差距,学校比较规律,在家的话你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可能就会熬夜,也不会早点睡,或者睡得比较多。
——学生
最近,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睡眠医学中心通过网络和街访的形式,对近4000位市民进行调查,内容涉及疫情前后的睡眠状况、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对疫情的主观反应等方面。结果显示,全民宅家前,90%的人在晚上8点到12点间就寝;宅家期间,零点以后就寝的人超过50%。而与晚睡相对应的是晚起,宅家期间,28%的人将懒觉持续到9点至12点,比以往延迟了90分钟。
失眠的发生比例会显著升高,跟民众的睡眠习惯变乱了,变坏了有关系,比如说大量的时间在床上躺着,或者说睡眠不规律,引起失眠的情况也是有的。那么对于睡眠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保持一个规律作息,晚上固定的上床时间,白天的固定起床时间,对于一般成年人来说,我们建议晚上在床上的时间放在8个小时左右比较合理。
——汕大精神卫生中心睡眠医学中心主任 李韵
调查还发现,疫情之下,24.9%的人产生了焦虑情绪,较疫情前上升了9.3%。对此,睡眠专家也给出了建议。
我们要减少不断刷手机看新闻,更新相关新闻的频率,我们要合理安排,例如可以安排一些居家的体育运动活动,安排一些我们比较喜欢的娱乐项目,比如看看视频,看看电影,上上网;第三方面就是心态放平,不要受太多的负面新闻的影响,这三点综合起来,我们可以比较好地控制不良的焦虑情绪。
——汕大精神卫生中心睡眠医学中心主任 李韵
专家还提醒,要警惕一些常见的睡眠误区,例如“打呼噜未必是睡得香”,这可能是一种睡眠障碍,在医学上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由于呼吸暂停引起反复发作的夜间缺氧,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甚至可能出现夜间猝死,这些都应该重视。
转载自汕头电视台《今日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