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加上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心理应激、心理危机及心理障碍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优化发展 打造粤东西北精神卫生高地
没有印象中的铁栏禁锢,换之的是四合院式开放的生活空间,若干间平整规矩的房间围成一圈,中间是一处可供闲逛散心的绿地。阳光照耀下,这里显得自然而柔和,楼阁亭廊,鸟语花香,轻松惬意地聊天,彷如置身世外桃源。这个舒适温馨的小院就是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病区。病房家庭式布置,没有工作服和病号服,医患之间如同邻里亲戚,寓治疗和关爱于娱乐活动之中,有利舒缓医患的心理隔阂,形成和谐的家庭邻里氛围。
成立于1987年的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广东省卫计委直属高校附属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以高度的人文关怀办院理念及“建筑园林化、管理开放化、生活家庭化、治疗综合化”的管理模式被誉为我国“二十一世纪精神卫生机构发展模式的雏形”。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心计划在“十三五”期间,以粤东西北地区区域精神卫生高地为目标,完成医院“211”规划。近日,记者就中心未来发展规划专访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主任黄庆军(医学博士,生物精神病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精神卫生领域杰出科技工作者”称号获得者)。
“四化”管理高度人文 公益救助惠及病人
记 者:创立至今已近30年时间,中心“四化”模式开创了我国精神卫生机构的新模式,也奠定了医院发展的根本。多年来,中心是以什么办院特色获得了同行、患者及家属等的广泛肯定?
黄庆军:自创立以来,中心秉承高度人文关怀的医院文化和“建筑园林化、管理开放化、生活家庭化、治疗综合化”的医院模式,坚持创始人伍正谊教授所倡导的“一切为了病人”的精神,摒弃传统的禁锢式管理,努力为患者提供优美、安谧的疗养环境和高品质的医疗服务,让患者有全开放的活动空间和充分的活动自由,最大限度地享受着正常人的生活权利,个人隐私得到充分尊重。2013年,中心还在院区启用心身医学科病房,设立全开放式病房,这也是粤东首推开放病房的精神科专科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全开放管理特需服务之外,探索推行临床治疗与心理治疗并行的双轨制医疗模式。为提高辐射面,中心与潮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合作共建,设立潮州分院,将开放式管理理念推广到传统精神卫生机构中,以探索可复制的新型管理模式。
记 者:精神病患者多数来自家境贫困的家庭,患者长期的治疗费用无疑为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医疗保险基本覆盖全民的今天,仍有不少患者因家庭贫困无法支付治疗费用。中心是从哪些方面缓解群众就医难、看病难的问题?
黄庆军:中心通过与市残联合作开展救助行动,设立救助基金,简化康复救助通道等各种形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使贫困患者也能得到最优质医疗服务,基本解决了贫困患者的就医费用问题。自2009年下半年至今,接受市救助基金及中心设置的救助基金所救助患者接近900人次,占该院同期住院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中心还通过社区康复网络,在汕头市共设立22个社区精防点,每月定期到防治点进行免费义诊,并逐步摸索建立了“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的社区精神病防治模式,被中残联誉为“汕头模式”在全国推广。社区义诊量每年均超万人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引进国际先进模式 关注患者个体需求
记 者:通过20年的精防工作,中心在积累了丰富的精神病防治工作经验基础上,积极与国际高校开展合作,探索精神卫生发展方向。目前,中心已与哪些国际高校开展合作交流?
黄庆军:在完成政府关于加强对患者的干预治疗、降低肇事肇祸率等任务的基础上,逐步把关注点从患者的群体监管转向个体需求上,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精神病学系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FACT模式,即主动灵活的社区精神病防治模式,利用现有精防点网络进行试点,转变传统的治疗方式,根据患者个体病情实施“因材施教”式的治疗,以点带面,从而促进了汕头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发展,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精神疾病管理模式示范点不断研究与探索。
中心还先后与墨尔本大学进行孤独症的诊断、治疗与培训项目合作,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读写障碍项目,并举办培训班,为汕头市广大从事孤独症等儿童心理健康的工作者免费提供培训与交流的机会,共享资源,从而促进了我市孤独症诊断和干预的水平发展。
扩建改建开办分院 提升服务辐射能力
记 者: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围绕作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中心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又有什么新思路、新谋划?
黄庆军:在“十三五”期间,中心将以粤东西北地区区域精神卫生高地为目标,对医院总体架构和布局进行优化规划,完成医院“211”规划:建设2个中心,即“粤东精神科专科医疗中心”和“广东省精神科医生培训中心”;探索1个管理模式,即国际先进的“FACT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模式”;创建1个国际科研平台,即“国家级生物精神病学研究平台”。
在中心现有病房基础上采取扩改建措施,以达到三甲医院的标准要求,同时采取多形式合作方式开办分院,提升医院的服务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利用现有的场地为建设用地,建设一所面向全省的精神科医生培训中心,计划每年培养各层次精神科医生600-800名,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我省精神科医师人才缺口问题。同时,中心还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和汕头大学的国际合作优势,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打造生物精神病学的科研团队,以生物精神病学为研究方向,与国内现有的四个精神病学学科中心(北京、上海、长沙、成都)差异性发展,实现医院的二次创业与腾飞,建成一所服务范围涵盖神经精神及相关疾病并辐射大粤东地区,医教研及公共卫生服务并重、面向全国的脑与行为科学医疗机构和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促进全省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本报记者 李德鹏 摄影报道
荣誉榜:
“十一五”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
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
“全国百家百姓信赖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
广东省“十一五”医学特色专科
他们说:
“这是我在国内见到的最好的精神病院。”
——中残联主席邓朴方
“这种管理模式在国内是比较先进的,理念非常好,市场潜力大,应该好好总结推广。”
——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
“这是对传统精神病院的颠覆。”
——广东省副省长林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