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障碍是一组精神科常见疾病,它包括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等不同分类。它的临床表现是以显著地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伴有思维奔逸或迟缓,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躁狂状态时患者心境高扬,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可以兴高采烈,易激惹、激越、忿怒、焦虑,严重者可以出现与心境协调或不协调的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抑郁状态时病人心情不佳、苦恼、忧伤到悲观、绝望,高兴不起来,兴趣丧失,自我评价低,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自杀成功率达15%,病情呈昼重夜轻的节律变化。
情感障碍起病有急有缓,有反复发作倾向,以发作1-2次居多,亦可发作数次,发作次数愈多,年龄愈大,其病程持续时间愈长。情感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自杀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在病情发作期间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但患者若及时接受规范化治疗一般预后良好,间歇期精神状态正常,少数患者迁移成慢性者,预后较差。因此情感障碍的早识别、早干预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整体恢复情况。目前情感障碍的治疗强调全程治疗,即包括急性期、维持期及巩固期,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由于抑郁障碍起病缓慢、早期表现隐秘,而双相障碍则病情变化快,诊断跨度长,这些都为情感障碍的正确识别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也很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现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在每周一上午设立情感障碍门诊,特邀我院副院长许崇涛主任医师坐诊,为情感障碍相关临床表现的患者提供专业的临床诊治服务。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导致2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有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肥胖(体质量增加)、血脂异常及血糖异常发病率明显上升,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高达39.4%,远高于普通人群,这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影响其远期预后。精神障碍伴发代谢综合征病因及机制研究目前仍在探讨中,有理论将精神障碍更易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原因归结为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感性。同时,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也可能会增加患者肥胖及代谢紊乱的风险。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也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奎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问世以来,对控制精神分裂症的阳性、阴性症状,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控制躁狂发作及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非器质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等均有效。而随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其所致的糖脂代谢异常、月经紊乱等也成为临床极为普遍的不良反应之一,也是影响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这些方面的不良反应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因此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代谢、内分泌相关的监测变得尤为重要。现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在每周五上午设立代谢内分泌门诊,为患有精神疾病合并代谢内分泌相关症状的患者,或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之后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综合征患者提供专业的临床诊治服务,营养膳食指导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依从性,减少因代谢内分泌障碍而停药引起的精神疾病的复发。
四、孤独症专科门诊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广泛性精神发育障碍,表现为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及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社交交往障碍、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非言语及言语交流、兴趣的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部分患儿还伴有智能发育异常、多动症等其他精神发育障碍。此障碍将伴随患儿终身。现在国际上普遍认为孤独症发病率不小于1%。这些患者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及康复训练,将难以融入社会,甚至无法自理生活、需要专人长期照料,长此以往会为其家庭及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
孤独症作为一种终身性的发育障碍疾病,目前并没有特效治疗,但可以依靠康复训练来提高患儿的生活和社交技能。国际研究发现,患儿若能早得到准确的诊断、接受正规康复训练,其康复效果往往较同等严重程度的其他患儿好,成年后能自食其力、融入社会的几率也更高。因此,孤独症的早诊断、早干预非常重要。
现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在每周二上午设立孤独症专科门诊,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孤独症的评估诊断及家长咨询,为患儿的早诊断、早干预提供支持,并为孤独症患儿的多动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共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现在普遍认为孤独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其早期表现包括幼儿缺乏与家长的目光接触、表情交流,不愿与人贴近,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过激,对自己的名字缺乏反应,语言能力较差或出现退化,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等。家长如发现孩子长期同时存在上述情况中的三项或以上时,需警惕孤独症存在的可能性,及时带孩子到专科进行评估诊断。现在汕头地区已有十余所孤独症康复机构可为孤独症患儿提供康复训练,越早得到专业的诊断和评估,意味着患儿能更早得到康复指导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