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咨询热线:(0754)88900599

急诊电话:(0754)82902702

关注微信公众号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首页
让高考生远离“心理疲劳”
2010/1/4 9:46:08

 于2009年12月30日,发表在汕头特区晚报。

目前,高三毕业生正处于紧张的冲刺阶段。然而,怕在竞争中失利、对升学的担忧以及来自家长、社会过高期望的心理压力和体力上的透支,使得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能进入状态,甚至有放弃高考的念头。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心理疲劳”现象。近几周来,因“心理疲劳”前来心理咨询的高三级学生明显增多,小林就是其中的一例。
小林是本市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进入高考总复习后,各种测验、模拟考试不断,每周均有大小的考试二、三场,考试前后老师和家长均不断强调考试的重要性,致其每次考试前均焦虑不安。至近期小林似乎忍无可忍,开始想方设法逃避这些考试,一周来干脆连课也不上,早晨赖在床上不起,书本摸都不愿摸一下。面对父母的责备,他一会儿声言肯定能考上父母想要的大学,一会儿又说不想考了,而且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
   
小林的情况是一种明显的对考试紧张、恐惧、抵触的情绪障碍,是心理疲劳的过激反应。
   
目前高三毕业生正处于紧张的考前冲刺阶段,学生在紧张的复习、迎考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感到学习有压力或力不从心,除身体感觉疲劳外,还往往会出现心理疲劳,表现出厌学、不能进入状态等情况,有的甚至想放弃高考。这种心理疲劳现象,实际上是一种紧张综合征”,大致原因如下:
1、学生对提高学习成绩、升学的担忧是导致心理紧张、疲劳的主要原因。高三学生绝大多数都有升学的渴望,希望考上大学,特别是考上有名的大学。然而高考毕竟有很强的竞争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这就必然引起考生对学习成绩进退的看重和对升学的担忧,从而导致他们内心不安、焦急与紧张,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调节就会诱发心理疲劳。
2、高考科目多、任务重,老师搞题海战术是导致心理疲劳的关键所在。一些教师为了抢时间,提高自己所任学科的成绩,大量订购复习资料与练习,搞题海战术,结果学生只能靠拼脑力、体力来应付,每天除吃、睡,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做练习、背资料上。当学生长期辛劳而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时,往往会因此失去学习兴趣与信心,陷入极度悲观、焦虑之中,个别学生会做出逃学、出走甚至自杀的极端事情来。
  3、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过高期望与要求加剧了心理压力与疲劳。学生的家长通常对子女的学业要求很严,期望过高。同时,他们对教师水平的评价也是以学生升学多少为标准,从而促使教师在有意或无意之中与家长一道对学生施加压力,这就加剧了学生的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现象在高三学生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学生由于心理疲劳而表现出一些过激言行不一定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及时调适可以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思维模式。对于高三学生的“心理疲劳”现象,专家建议行如下的心理调节:
   
1.明确奋斗目标,激发自信心。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解个人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用不断取得的小成绩激励自己,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恢复自信心,在愉快的情境中消除身心疲劳,学好各门课程。
  2.正确对待社会舆论,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将个人理想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跳出自我设计的小圈子,培养对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正确对待升学、社会舆论、个人的成败、荣辱,从而提高自我心理的调节能力。
  3.改善营养,保证睡眠,适当开展文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
  4.提请教师减少作业量,运用科学的复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过度的题海战术只能造成心理疲劳与学习效率降低。为避免这种情况,应大胆要求教师适当控制作业量,突出重点和难点,精心选题,做到精讲精练,提高复习效果,减轻学生身心负担。
  5.发展良好的个性,营造积极的人际关系。 内向、缺乏自信心、疏远集体、忽视人际沟通的学生遇到困难容易情绪低落,心理疲劳。因此,在紧张的学习中,不要忘记与周围的人保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高三学生在临近高考时期的学习生活中,只要努力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形成开朗、自信、热情、乐于助人的良好个性,适当参加活动,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就能更好地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并以高昂的斗志、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心理去迎接高考的挑战。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朱少毅

© 2011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备案序号:粤ICP备17132868号 [ 粤卫网申(2011)153]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