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9 16:27:01
于2009年12月23日,发表在汕头特区晚报。
目前,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及家长们的广泛关注。但笔者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家长对儿童心理咨询存在着 “模糊”认识。一方面,有些父母担心孩子一旦跨进心理咨询室的门,便被标上了“有病”的记号,而对孩子接受心理咨询存在种种担忧;另一方面,有些家长被“问题”儿童搞得晕头转向,束手无策,将孩子带到心理咨询门诊,便想当然地认为心理医生会像教师那样教孩子应该怎样做,甚至承担起父母“管教”孩子的责任。殊不知,孩子出生后,夫妻便担当起父母的角色。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是在与孩子共同进步和成长。当孩子发生“问题”时,父母也应主动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孩子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学习的过程。那么,父母究竟在孩子的心理咨询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如何能更好地协助心理医生解决孩子的“问题”呢?
首先,父母不仅要帮助心理医生了解孩子的成长背景和“问题”发生的来龙去脉,更需要协助医生和孩子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如:在咨询师对孩子的表达不能完全理解时,就需要家长做些“翻译”工作;在孩子不能完全接受咨询师时,也需要父母协助儿童与咨询师建立信任关系;
其次,儿童的“问题”系统中包含有父母,父母的改变也会促进儿童 “问题”的更快解决。在不同的心理治疗模式中需要咨询师师、孩子与父母的多方参与和互动。比如,在个体咨询中,父母需要同时接受咨询指导,去改变沟通方法、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儿童成长发育中的影响因素;在家庭治疗中,父母作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治疗中来,学习适当的亲子沟通模式;
此外,为保证儿童心理咨询的有效性,家长也必须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遵守心理咨询中诸如伦理守则、保密原则和治疗设置等规范要求。
综上所述,在孩子接受心理咨询的时,家长应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您的孩子和家庭才会从心理咨询中获益更多。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章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