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5 10:00:33
于2009年11月13日,发表在汕头特区晚报。
某女,17岁,内向、文静,被其要好的女朋友的男友诱骗外出,当晚被该男子及他的三位男伙伴强奸,开始不敢告知父母,变得郁郁寡欢,失眠,有时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发呆、哭泣;有时显得紧张害怕,碰到别人在谈论男女之间的事情就有意见,阻止别人不要谈论,回避男性。之后病情加重,自言自语:“肚子里有人,有人欺负她。”担心自己会怀孕;有时无故跪地不起,或到外面无目的地乱走动,自笑;常拒绝进食、洗澡。
上述病例精神病学上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由于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如经历战争、地震、恐怖活动被强奸、目睹他人惨死、家人突然死亡等,使个体感受到强烈的害怕、孤立无援或恐慌,导致延迟出现并且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有:①创伤事件再体验:某些与创伤相关的事件可诱发患者困惑不安、惊恐发作、难以控制的创伤回忆、梦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有时可见患者处于意识分离状态;可伴有错觉或幻觉。②情感麻木与回避行为:回避任何可引发创伤联想的刺激,如具体的场景、有关的想法、感受及话题;无法回忆创伤时的某些重要方面。生活情趣减退,情感麻木,表达障碍,过去喜欢的活动现在变得兴趣索然,与外界疏远、隔离,甚至不与他人接触,似乎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环境适应能力减退。③持续的焦虑和警觉性增高:患者表现焦虑不安,警觉水平明显增高,易受惊吓、难于入睡或早醒、情绪激动、脾气急躁、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还可影响患者基本的社交、工作及生活能力。④对未来失去信心,严重时可能万念俱灰,以致自杀。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往往感到外部世界不安全、不可预测、无从把握。治疗主要采用危机干预的原则与技术,帮助患者接受所面临的不幸与自身的反应,鼓励病人面对事件,表达、宣泄与创伤事件相伴随的情感;并动员其家属及其它社会关系的力量,强化社会支持,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发展的保护因素。根据病人的症状特点,可选用小剂量的抗抑郁焦虑药物或心境稳定剂治疗。需注意的是,对于服药,不同病人可能会赋予不同的意义:有的病人认为医生开药是心理治疗无法收效的不得已之举,有人会觉得医生用药是在应付他,有人甚至认为服用精神科的药物简直就是耻辱,因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最好在治疗的计划阶段就与病人及家属讨论相关问题。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肖勃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