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5 9:38:52
于2009年9月4日,发表在汕头特区晚报。
李某某,男,42岁,10余年前结婚后总说身体不好,肝胆疼痛,有时怀疑自己患了肝癌,经多次B超,肝功能及钡餐检查,均未查及异常。但患者动辄说自己身体不适,多次到医院做检查。有时诉吞咽时有梗塞感,遂怀疑自己患食道癌。刷牙时看见舌头根部有红点,便认为自己患了舌癌。有时诉下腹隐痛,便要求行结肠镜检查,担心得了结肠癌。患者因此忧心忡忡,失眠。先后到综合医院做钡餐和结肠镜检查,结果均无阳性发现,但未能打消病人的疑虑。
分析:该患者到本中心门诊就诊,确诊“疑病症”。
疑病症是一类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对自身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害怕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或认为自己已经患了严重疾病,感到十分烦恼。其烦恼的严重程度与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如本例患者正当中年,健康状况好,但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却使患者特别关注,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患了严重疾病的证据。
疑病症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病人常感觉身体部位不适,进而疑病,或过分关注。病人的描述含糊不清,部位不恒定。但另一些病人的描述形象逼真,生动具体,自认为患有某种疾病,要求做各种检查,要医生同情他。尽管检查结果正常,但自认为有误。于是终日惶恐不安,焦虑。疼痛是该病最常见的症状,约有2/3的患者有疼痛感觉,常见部位为头部,下腰或右髂窝。这种疼痛患者描述不清,有时甚至诉全身痛,但查无实据。患者四处就医,辗转于内外各科,毫无结果,最后才到心理科或精神科。疑病症的治疗通常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的重点是医生要特别耐心地倾听患者的倾诉,解释其所怀疑疾病的不可能性,纠正错误的认知,重建正确的疾病概念和对待疾病的态度。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则需要给予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辅助治疗。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胡晓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