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4 16:12:09
于2009年7月24日,发表于汕头特区晚报。
初中生小陈很内向,但他小时候并不是这样,5岁以前,他一直是聪明活泼的。父母希望小陈有出息,从小就让他学弹琴、学画画、学书法、背唐诗……
小陈5岁那年,有一次背唐诗时口齿不清,爸爸很生气,将他推倒在地。当他从地上爬起来重新站在爸爸面前时,紧张得直眨眼,爸爸还沉浸在怒气中,看到他不停地眨眼,更生气了,一巴掌打在他脸上。从此,小陈落下了爱眨眼的毛病,一紧张就不停地眨。
几年过去了,小陈的毛病不断增加,有时挤眉弄眼,有时耸肩咳嗽,甚至在课堂上也控制不住地咳嗽并发出一些怪声,影响同学们听讲。尽管小陈跟老师解释自己不是故意的,但还是经常被老师批评,被同学们嘲笑,于是,原本聪明活泼的小陈慢慢变得内向了。上初中后,小陈变得更加内向、自卑,不敢与同学们交往。
实际上,小陈从5岁起就患上了儿童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这种病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受惊吓及精神紧张常常是发病的诱因。该病的主要表现是面部肌肉或肢体肌肉反复地抽动。大部分患儿可以自愈,但有一部分患儿随着时间的推移,抽动的部位增加,出现各种奇特的复杂性抽动,如刺戳动作、踢脚、跪姿、走路旋转、冲动性地触摸东西等。还有部分病例以发声抽动为主要症状,如发出各种有音节或无音节的叫声,或不适当的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重复刻板的秽语。此外,一些严重的患儿还会出现模仿动作、模仿和重复语言、强迫动作或猥亵行为。
这种疾病对儿童的伤害远远不止于疾病本身:继发学习困难患儿的抽动和不自主的发声会导致注意力分散,严重的抽动使患儿的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他们上课时努力控制自己的症状,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学习成绩下降。同学甚至老师的歧视或嘲笑,可能使他变得内向,自卑。所以抽动症宜早诊断早治疗。
治疗中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给予心理支持。家长和教师(包括幼儿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都应懂得一些儿童抽动症的知识,对患儿的抽动和发声症状给予理解和宽容。
其次,要坚持家庭治疗。特别是那些长期忍受煎熬的抽动症患儿,家庭是他们的主要依靠和希望,良好的家庭气氛对患儿的治疗和康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儿童抽动症的起因和加重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家长的打骂、情感上的忽视,会加重患儿的病情,而亲人间的接触和交流则可以带来安全感及依赖感,缓解他们的恐惧与焦虑,这对健全人格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陈曲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