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8/9 15:46:05
于2009年5月1日,发表在汕头特区晚报。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约有4.5亿人患有精神或行为障碍,但大多数精神病人却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原因是家属或病人对精神卫生知识了解甚少,使他们在求医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都可使许多病人延误治疗,造成不可逆转的慢性精神残疾。
误区一不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也能解决问题。精神疾病往往被家属认为病人仅仅是心理问题,不愿服用药物。这样势必导致病情逐渐加重,影响治疗效果。大多数的精神疾病,特别是分裂症的急性期,应以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为主,心理治疗和工娱治疗为辅才能尽快控制精神症状。
误区二抗精神病药物能解决一切。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开放管理模式,把工娱治疗和心理治疗综合到整个治疗过程之中,对减少复发率,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误区三频繁更换医生及药物。精神疾病急性期,即使及时地接受治疗,药物起效也需要2~4周。有的患者家属求愈心切,频繁更换医生或要求医生为其换新药,造成治疗中断,无法系统治疗。精神科用药有其规律,在足剂量的基础之上,应用6~8周无效,才考虑换药。
误区四抗精神病药物吃两三个月就可以。对于首次发病的精神病患者来说,通过药物、心理等综合治疗,大部分病人能够达到临床痊愈,国内大多数专家认为,初发病一般需服药1-2年,复发一次的一般要3-5年,如果反复发作三次以上,建议终身服药。
误区五治病是医生的事,与家属无关。多数精神病人在家服药,家属在精神病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属是病人的监护人,有着监督病人服药遵从医生医嘱的义务,应该学习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尊重病人,不得歧视、排斥病人。
如今,精神卫生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全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我们应从尊重病人做起,多一点温情,多一点关怀,提高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帮助,让精神病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还他们正常人生。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许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