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8/9 15:40:15
于2009年3月27日,发表在汕头特区晚报。
时下,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很常见,且有不少网瘾者出现心理、生理异常,甚至冲动、伤人等危害行为,小曾就是其中的一例。
小曾,男,19岁,本市一重点中学高二级学生。原本成绩优秀,从一农民家庭考上重点中学的他,到城市上学以后,沉迷于网络游戏。起初是中午到学校附近的网吧上网,至上高二年级后,几乎中午、下午至晚上学校关门前均上网吧,有时甚至夜不归校,白天上课时则无精打采,周末回家后也一定要到村里网吧上网,以致于成绩明显下降,被学校劝退回家。父母如何劝说均无动于衷,被强行关于家中后,起初不时出现毁物,夜间失眠、焦虑不安,几天后乘父母不备,突然用铁棍将父亲打至重伤而送来诊。
的确,如小曾这类事件目前在本市不在少数,汕头电视台《今日视线》近日也曾报导过类似事件。据广州市团市委及其他机构去年开展的一次青少年上网情况调查显示,网络成瘾在广州青少年中的比例超过12.8%,75%的青少年网民玩网络游戏;九成网瘾青少年无心向学,有聚众闹事、偷窃、赌博、伤害他人等行为偏差倾向,甚至有吸食精神成瘾性药物的行为,而抵抗父母的管教更是网瘾青少年或者有网瘾倾向孩子共同的行为表现。
在网络成瘾越来越普遍,且迫切需要重视的背景下,去年11月8日,由相关部门制订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认证,将网络成瘾正式纳入精神病范畴之中。根据《诊断标准》的描述,网瘾最直观的一项量化标准是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其他标准还有对网络有强烈渴求或冲动;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等。
据国内外报导,目前网瘾精神病已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杀手,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了多方面的不良影响,概括如下:
1、躯体方面:患者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可导致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生物钟及睡眠节奏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进食过多而活动过少导致肥胖、体能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停止上网则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恶心厌食、体重下降。
2、心理方面:患者一旦停止上网便会产生上网的强烈渴望,难以控制对上网的需要或冲动,使其不能从事别的活动,工作、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感到记忆力减退;由于长期的视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活动迟钝;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兴趣减少,与现实疏远,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因不能面对现实,常常处于上网与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冲突之中,致情绪低落、悲观、消极。
3、行为方面:患者表现为频繁寻求上网活动的行为。为了能上网,不惜用掉自己的学费、生活费,借款,欺骗父母、亲人,丧失人格和自尊,严重者偷窃、抢劫。而最为直接的危害是耽误了正常的学习,成绩下滑,甚至逃课、辍学。网络中各种不健康的内容,也可造成自我过分放纵,法律以及道德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
显然,网瘾与烟瘾、酒瘾、毒瘾以及病理性赌博等一样,一旦成瘾,戒掉比较困难。故防患于未然很重要,需要综合防治,需要个人、家长、学校以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参与。
首先,青少年自身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上网前要计划,明确上网的目的和时间,避免无节制上网。如果不是为了工作、学习,而主要为了娱乐,则更需要计划上网。漫无目的地“冲浪”、沉迷于网络聊天或网络游戏,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尤其把它当成一种缓解精神压力时更应该节制。
其次,青少年要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多参加体育、文娱或交际活动,不仅充实了生活,而且提高自己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依赖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机会。
第三,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参与。家长和老师要提高对网络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孩子上网“开阔视野”,直到成瘾才引起重视,也不能因担心网络危害而过分控制孩子上网,这会迫使他们走到社会上非法的网吧而事与愿违。家长和老师要通过正确引导和合理监督,不仅直接控制青少年在家、在学校上网的时间,而且要提高他们合理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学校开展学生上网教育,提高校园上网场所和上网监控,丰富校园生活无疑会减少网络成瘾的发生。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强商业网吧管理,严格控制网络色情等不健康文字、图片、音像信息传播、打击非法网站,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如果确已出现象小曾一样的网瘾精神病例,必须及早到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就诊,争取尽快得到正规治疗,还其一个健康活泼的人生。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朱少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