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神病患在“家”的氛围中康复——记“全国工人先锋号”汕大精神卫生中心护理部
2009/6/18 14:41:48
这是一个绿树环绕、楼台错落有致的清幽院落,住在里面的人随意地走动、交流,还能一起做体育运动、做手工、看电视。这里就是汕大精神卫生中心,这些“自由自在”的病人其实就是在这里接受康复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今年,这个以高度的人文关怀理念而名声远扬的汕大精神卫生中心护理部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
人性化管理:
不穿病服不喊床号精神病人历来备受歧视,而在汕大精神卫生中心,为消除病人对医院的畏惧,中心规定所有的病人都不穿病号眼,同时为了表示医护人员与病人是平等的,医护人员也不穿白大褂。很多病人知道了医护人员的名字后就直呼其名,对此,大家都习以为常。而医护人员称呼病人也是依其年龄大小叫名字或是以职务职称辈份称呼。中心的医护人员从没喊出“几床打针吃药)”这些在综合医院司空见惯的言语。中心的男女病人都同住一个病区,他们彼此间可以串门,也可以聊天。这种打破传统的精神病院管理方式也是中心首创的。有了异性病人为邻,精神病人也懂得害羞,衣着不会太随便,他们不用医护人员督促,就会重视自己的着装和室内环境的整洁,这也有利于促进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中心为此被国内专家誉为我国“2l世纪精神病院发展模式的雏形”。原中残联主席邓朴方视察仙大精神卫生中心时,多次称赞:“这是我在国内见过的最好的精神病院。”
营造“家”温暖:
用爱心护理患者
护理精神病人有着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辛苦。给病人吐口水,打一巴掌,抓一把头发,这些事情时不时都会碰到。但在汕大精神卫生中心,不论是工作一二十年的老护士,还是刚刚走出校门的新护士,人人都对病人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护士们时刻告诫自己:不能与病人计较,要把委屈藏在心里,把爱心奉献给病人。护士们从不因为病人失去理智、失去行为控制而怠慢病人,电从不因为病人的脏乱而疏远他们。许多到精神卫生中心参观、学习的人常常会询问:“这里的病人那么安静,你们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护理他们?”护土们笑了——能有什么方法呢,我们凭的就是一颗颗真诚的爰心。病房有这样一位老年性痴呆病人,他失去语言
表达能力,不会自我料理,刚入院时臀部还有褥疮。人院后,护士天天给他洗澡,更衣,喂饭,尽管他不会说话,护士还是经常陪他说说话,经常抚摸老人家的
手,嘘寒问暖。天气暖和时扶他到庭院晒太阳,天气凉了给他添衣加被,节日到了把他的病室布置一番,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
防治小分队:
送医送药进社区
除了尽心尽责护理好精神卫生中心里的住院病人,精神病防治小分队的护士们还承担起社区精神病防治的工作。她们总是顶着烈日,冒着严寒,风里来雨里去,准时准点下基层、下农村为社区精神病患者送医送药。对于一些产生退缩心理而没能到康复点就诊的病人,护士们不怕脏不怕累,总是主动上门为病人打针送药。对待患者,她们有时像母亲般地照顾,有时像朋友般地关怀,有时又像儿女般地孝敬。始终把欢乐带给病人,把委曲留给自己——这就是汕大精神卫生中心护士们的信条。
(图为汕大精神卫生中心的患者在温馨的氛围中进行康复治疗。) 本报记者周敏文/摄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