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咨询热线:(0754)88900599

急诊电话:(0754)82902702

关注微信公众号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首页
转载:黄庆军——将人文关怀进行到底
2016/10/15 0:00:00

【院长频道】黄庆军:将人文关怀进行到底

 

「那种模式,颠覆了我脑子里过去见过的所有的精神病院。那是当时让我选择汕头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

 

2002年,黄庆军在美国结束了四年的心理神经免疫学方面的博士后训练回国找工作。「沿海中小城市」、「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病医院」,三个择业关键词,将他此后的人生,定位在了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1987年10月-2010年9月的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两个人和一座城

 

汕头,岭东门户,华南要冲,韩、练、榕三江出海口一处绿洲,初为渔村,后为东南货物交易转运地,渐渐形成商埠,今为重要海滨港口,四大经济特区之一。

 

1979年初,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欲在潮汕故乡兴资办大学,两年后,汕头大学经国务院批准成立,2012年始由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隶属广东省,是全球唯一一所由私人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大学。过去的三十多年,每一次的毕业典礼,李先生都会回到这里演讲,汕大的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诚哥」。尽管如此,汕大的校园里,没有他的雕像,也没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大楼。

 

伍正谊,中国著名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专家,中国精神医学的奠基人之一。曾创办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现南京脑科医院)、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精神病学研究室、中国第一个医学心理学教研室等重要机构。1983年,伍正谊应李嘉诚之邀,以71岁高龄出任汕头大学副校长、汕大医学院首任院长。1987年,李嘉诚捐建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伍正谊受邀担任首任主任。

                   李嘉诚(左)与伍正谊(右)

 

一切为了病人,是伍正谊一生的信条,他提出并实施的以尊重精神病人人权为目标的「建筑园林化,管理开放化,治疗综合化,生活家庭化」的管理模式,被中外专家推崇为「21世纪中国精神病院发展模式雏形」。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说:「这是我在国内见到的最好的精神病院。」

 

2009年,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从依山傍水的汕头大学之邻,搬至泰山北路万吉工业区。位置变了,院内的环境、理念和服务模式都没有变。

 

没有层层叠叠的铁闸,没有漫无止境的阴森走廊;没有白大褂,没有病号服,你分辨不出谁是医生、护士,也看不到一个个贴上标签的病人……一片绿树丛荫中,弯曲的回廊连接着四个园林式的四合小院组成的病区,按照各院栽种植物的不同,被冠以「玉兰」、「棕榈」、「馥香」、「回春」的名称;整个建筑以安静祥和的绿色为基调,连走廊的水磨地面也透出淡淡的绿。

 

四合院很美,住着很舒适,但这些单层的房子,在土地昂贵的今天,在空间稀缺的公立医院,这样的病房多少有些奢侈。

风景宜人的四合院,不知情者很难猜出这里是精神病院的病区

 

深入骨髓的人文关怀

 

「精神病院床位紧张,很多地方都在扩建,包括公立和民营的,只要有钱,盖房子买设备很容易,但是医院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谈到这一点,黄庆军觉得很自豪,「医院的本质应该是更好的帮助和服务患者,我们从来没有把医院的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

 

让黄庆军觉得骄傲和自豪的另一件事,是许崇涛教授主导的沟通课。在很多人眼里,这是国内做得最好的医患沟通实操课程。「最早设置这门课,是我们希望内部的年轻医生有良好的沟通技能,不管是同事之间还是医患之间,但后来我们发现这样的课程带来了很多好处,现在已经是本科生、研究生、规培生等各阶段的必修课程。」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新员工上岗培训,一半时间都在贯彻人文关怀的内容,黄庆军说,「四化模式是我们的灵魂,但不是教条,领受了这种文化可能会有更多的创造性。总之我们的核心就是,要把病人当成一个人,有他应有的尊严。」

 

伍正谊和他的「一切为了病人」理念都永远留在了这所医院

 

在这里,所有的住院病人都是自己去食堂吃饭,用自己的饭盒,自己刷碗。据了解,以前职工和病人同在一个餐厅就餐,但现在病人多了,职工也多了,餐厅坐不下那么多人。但还是会有一些医生和护士主动到原来的食堂,与病人坐在一起。

 

「我们有一条铁的纪律,就是员工跟病人绝对不能发生冲突。一旦出现这种事情,编制内的人员待岗,合同制员工就解聘。」谈到这里,黄庆军很痛心,「去年解聘的两个护工,本来都很优秀,但是制度就这样定的。」

 

理想的坚持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当前中国医疗环境下,公立医院存在生存的压力,也存在诸多的矛盾,医院的经济效益不能建立在降低服务水平的基础之上。不逐利,尤为难能可贵。而不逐利,就需要更多的途径和努力维持医院的发展。需要资本,通过开展服务项目以获得李嘉诚基金会、残联等社会组织的项目资助,既提高了服务质量,又获得了经费资助;需要机会,就利用一切可以推动医院发展有利条件,比如「东西方联盟」成员结构之间开展的多种合作项目;需要精神传承,比如创始人伍正谊的信念,就要把高度人文关怀的理念深深植入每一位职工的心中;还需要每一任领导者不忘初心和坚守的勇气。

 

「东西方联盟」(East-West Alliance,EWA),2006年由香港大学倡导成立,由世界各地得到李嘉诚基金会资助的医学院校和研究机构组成的国际网络,旨在促成这些顶尖医学院校和机构间的合作,以取得高质量的医学教育和研究水平,并提高联盟成员的影响力。EWA目前有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汕头大学在内的21家医学院校和机构。

 

黄庆军对来自「东西方联盟」的合作机会尤为感恩和珍惜,「都是国际上非常顶尖的学校,他们也特别愿意跟我们合作去做些项目,尤其是在临床服务这块。像大概十年前,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个教授对我们的十个医生免费做了三年的团体心理治疗的培训。我们培训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作为一个精神科医生,在纯粹生物学的背景之外,了解更多心理学的东西。」

 

「跟病人打交道,很多都是潜移默化的。培训这十名医生,并不是要他们做心理治疗,因为我们专门有一批做心理治疗的团队。对于这些医生的投入,最终不会体现在任何的经济回报上,但一定会体现在我们的医生跟病人接触的效果上。」

 

服务社会的理念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绝不只是一家医院。在完成政府关于加强对患者的干预治疗、降低肇事肇祸率等任务的基础上,近年来逐步把关注点从患者的群体监管转向个体需求。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精神病学系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FACT模式,即主动灵活的社区精神病防治模式。

 

FACT模式探索利用现有精防点网络进行试点,转变传统的治疗方式,根据患者个体病情实施「因材施教」式的治疗,以点带面,促进了汕头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发展,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精神疾病管理模式示范点不断研究。

 

从1993年开始,汕头大学精神卫生就联合汕头市残联,在社区开展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服务模式,曾被中残联誉为「汕头模式」。目前,社区精神病防治网络日益成熟,汕头大学精神卫生又开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FACT服务模式的探索,把精神病社区服务的「监管模式」向「人性化服务模式」转变,把人性关怀的理念带入社区。

 

此外,中心还先后与墨尔本大学进行孤独症的早期诊断、治疗和培训项目合作,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读写障碍项目,并举办培训班,为汕头市从事孤独症等儿童心理健康的工作者免费提供培训与交流的机会。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不大,总共也只有三十多名医生,而这30多人,对于黄庆军来说,个个都是宝贝。得益于中心与国外高校和机构的各种合作项目,他很愿意也很容易把这些宝贝们送出去进修学习。他们学了本事长了见识,回来能够更愉快地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现在有一种潮流,我不知道对与不对,很多医院好像不愿意拿出一部分钱来用到年轻人的科研培训上,觉得不利于目前的经济核算。」除了临床诊疗业务和理念的学习,黄庆军还很重视科研。

 

中心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并为他们提供环境良好的实验室和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不断引进国外的高端人才,潜移默化对年轻人产生影响。黄庆军本人虽不在临床,但他会跟年轻医生一起开专题会,鼓励他们探索。

 

「实际上,参与科研和教学的医生与只在临床的医生比,看病的时候是不一样的,病人和医生之间也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区别。」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在政策上做太多硬性的要求,他希望无论临床、科研还是教学,员工都是完全出于自愿去做。

 

尾声

 

如果有一天,来自外界的资助变少甚至没有了,怎么办?黄庆军说,目前的科研和教学培训已经进入良性循环,经济上可以通过科研基金和培训经费等专项经费来支撑,医院经营还是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医疗业务的发展也有新的规划。

 

黄庆军介绍了中心的"十三五"规划。他说,「十三五」期间,汕大精卫中心将建设一栋600床位的新病房大楼、一个容纳200人食宿的「广东省精神科医生培训中心」、在粤东地区托管3-5家民营资本的精神病院,形成医联体。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与康复也将从单纯的「治疗精神病」转向全面的「心身健康服务」。目前已经托管了一家民营医院、合作了一家分院,不仅扩大了中心的服务范围,输出了医疗技术,更输出了人文关怀理念。在合作的两家医院,都高高地竖起了人文关怀的大旗。汕大精卫中心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宠物,也是医疗市场的竞争者。(终)

© 2011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备案序号:粤ICP备17132868号 [ 粤卫网申(2011)153]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