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特区晚报
如何消除精神障碍病耻感
病耻感即疾病耻辱感。精神障碍的病耻感包括:一是公众的耻辱感,大众对精神病患者产生的保守、固定的反应,即社会的歧视和偏见。二是自我耻辱感,是精神障碍患者不满于自身所处的疾病状态的一种偏见,自己感到耻辱,见不得人。
病耻感产生的影响
影响就诊态度:近年来,通过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社会上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和偏见情况有所好转。但多数精神障碍患者仍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受歧视现象仍很普遍。一旦患有精神疾病后,患者和家属担心受人歧视,很多家属不能正视现实,抱着侥幸心理,找出各种原因和证据,否认、拖延或掩饰病情,甚至有的明知患者有精神疾病,却避重就轻,不及时就诊而错过了最佳诊疗机会,增加治疗难度,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影响就诊途径:调查发现,在初次到精神科就诊的患者中,约一半患者首先到综合医院就诊,问题解决不了,万般无奈才到精神科就诊;另有资料表明,约60%的患者求助神明、巫医等。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点:一是由于“病耻感”,患者或家属不愿意到精神科就诊;二是综合医院目前缺少精神科专业医师,患者和家属只能根据“自我感觉”选择就诊科室,影响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三是人们的精神卫生知识普遍缺乏,认为精神疾病是“风水不好”、“鬼魔附身”、“被诅咒”,故希望通过神明来“驱魔”等。
影响治疗效果:很多患者家属对患者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一旦治疗效果不满意,就有病乱投医,盲目相信“包治、包根治、不复发”等虚假广告,花钱费力,耽误治疗,影响预后。
影响工作和学习:很多精神障碍患者治愈后,仍得不到和正常人平等的待遇,在工作上、社会交往中受歧视。失去工作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后也很难再找到工作。
影响家庭和婚姻:病耻感使一些家庭失去亲戚、朋友,邻居拒绝提供帮助,而回避或往来减少,不愿与精神病患者家庭相处,对未婚患者的婚姻影响更大,一部分患者终身难以成家,即使成家的离婚率据统计约占50%。
消除病耻感的对策
普及精神障碍知识:精神疾病和身体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一样,都是因为身体的某一系统功能调节出现问题。医护人员和卫生科普人员应加强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消除偏见与歧视,对患者多一些理解和同情,使精神疾病患者消除“病耻感”。
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精神障碍患者对自身疾病应有正确的认识,精神疾病和高血压病、糖尿病、肝肾疾病等一样,都是由于各种致病的因子导致机体处于一种不健康状态。只要经过正确治疗,都可以恢复健康状态。一个人得了糖尿病不觉得自卑,同样得了精神疾病也不应觉得可耻。
患者对社会压力的心理准备:精神疾病患者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面对社会偏见。由于精神卫生知识还不够普及,社会上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改变,精神病患者只有勇敢地面对各种社会偏见,才能增强对不良心理刺激的抵抗力。
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动:精神疾病患者应该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动来证明自己和平常人一样。首先不要沉湎于自己的感觉如心情不好,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异常的感觉是真是假等等,脑子里总考虑这些事情的话就会处于不良的情绪之中,就像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患者一样,如果他每天都在想为什么我的血压会比以前高,为什么别人吃食物比我多不得糖尿病而我却得了糖尿病,他的心情也一定不好,心情不好时就会影响与周围人的交往。精神疾病患者如果学会与异常的感觉共存,学会主动安排自己的生活,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选择适当的时机与周围人接触,接触时把握分寸,如选择一些家常话题或大家关心的热点话题讨论,多参加感兴趣的集体娱乐活动,尽自己所能参加劳动,创造社会价值。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洪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