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特区晚报
学习困难不一定是智力障碍
有些小孩从小学开始就出现读书成绩差,尤其是语文考试分数低,表现为阅读、写作困难,拼写障碍。这些小孩常被人误认为有智力障碍,在学校受到排斥,造成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其实,他们患有一种特殊学习障碍(读写障碍),并非智力问题,如果得到及时治疗与帮助,可减轻或恢复。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读写障碍是指从发育的早期阶段起,儿童获得学习技能的正常方式受损。这种损害不是单纯缺乏学习机会的结果,不是智力发展迟缓的结果,也不是后天脑外伤或疾病的结果。这种障碍源于学习认识处理过程的异常,并且由一组障碍所构成,表现在阅读、拼写方面有特殊和明显的损害。
读写障碍是一种与生俱来发展性特定的语文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源于对文字解码能力的不足。泛指一系列学习异常,表现为不能准确或缓慢有困难的阅读;难以理解文章的意义,拼写障碍,书面表达障碍。读写障碍的儿童智力正常,但在阅读、写作、拼字、书写有学习障碍,这种障碍在中文方面通过构词法表现出来。
读写障碍的儿童不但智力正常,感觉器官也正常(如视力、听力正常);也非精神或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引起,不是缺乏学习动机、不适当教学、以及环境所直接造成的。因为读写障碍是一种“隐藏性”的残疾障碍,往往遭到医生,教师及家长的误解及忽视。
中国有2.2亿儿童,占总人口20.27%。读写障碍儿童约占5至10%。据《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约有5%儿童存在读写障碍,未被诊断的不计其数。
社会大众对特殊读写障碍学生产生多种误解,认为是学习成绩差,“笨小孩”“懒惰”“不上进”“缺乏学习动机”等。调查显示学龄儿童家长中69.23%家长不了解读写障碍,30.77%完全不知道;对于读写障碍成因30.77%家长认为是儿童厌学;若孩子存在读写障碍的表现93.85%家长不知如何应对,不知如何获得专业信息及指导。(香港理工大学应用心理学2013年调查研究)
在现行教育、教学模式中,读写障碍学生成为学习失败的群体,得不到需要的支持与帮助。他们的优势潜能被忽略,难以得到发挥。因为学习失败产生自卑,丧失自信,逃学,抑郁,焦虑等严重情绪及行为问题,使得读障学生的成长危机引发潜在社会问题。调查显示,犯罪青少年50%至60%存在读写障碍,因此,应引起社会的重视与关注。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郑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