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咨询热线:(0754)82904576

急诊电话:(0754)82903120

关注微信公众号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介绍 > 媒体视角
TA不是故意的! 阿尔茨海默病需要了解这些
2025/9/22 9:25:34

TA不是故意的!阿尔茨海默病需要了解这些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 守护认知”。南方+汕头医疗频道从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医学科了解到,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许多家庭必须面对的现实。专家指出,大众可以对阿尔茨海默病多一些了解,接纳疾病的不可逆性,关注患者心理需求的同时关注照顾者的心理健康,提升患者与照顾者双方的生活质量。

早防早治是关键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它通常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记忆减退、智能下降和人格改变。在早期,患者常出现近事遗忘,执行功能下降,比如以往熟悉的任务无法完成。不少人还伴有情绪、行为和人格的变化,例如原本温和的人变得易怒多疑,或是出现幻觉、收集癖、反复询问等症状。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急性精神科一科副主任、老年精神医学专科负责人、主任医师张金玲介绍,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意味着随着人的衰老,一旦发病即无法逆转,只能通过科学手段干预减缓疾病的进展。目前全球的医学共识是,阿尔茨海默病尚无任何治疗方法可以终止或逆转疾病的病理进程,无法让受损的大脑神经元完全恢复如初。

“虽然无法治愈,但它可以治疗和管理。”张金玲指出,阿尔茨海默病需要早诊断、早治疗,预防大于治疗。她表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并不能自我感知到认知的退化,这提醒着:科普疾病的受众是患者的家人和照护者,中青年群体可以对阿尔茨海默病多一分了解。

那么,应该警惕阿尔茨海默病的哪些信号呢?张金玲提醒,如果家中有老人出现明显的近事遗忘、性格改变或执行能力下降,应尽早陪同就医,进行专业筛查和诊断,尤其要留意一个重要信号——性格改变“早干预的效果更好,不要等到症状严重才重视。”她提醒,65岁及以上老年人应每年接受一次认知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阿尔兹海默月1.jpg

关注照护者心理健康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往往因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不足而陷入困惑与冲突。张金玲介绍,除了患者本人,更值得关注的是照顾者的心理健康。她分享了近期接诊的一个案例:

一位老伯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由于老伴对疾病了解不多,认为老伯生活中丢三落四是“故意作对”,两人因此频繁发生争执。老伯本人也不愿承认病情,甚至通过翻出以前的奖状、证书来证明自己“没问题”。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恰恰反映出他们内心的焦虑和无法接纳自我的困境。

“阿尔茨海默病病程长,症状复杂,家属长期照护容易身心俱疲。”张金玲说,有些配偶虽年事已高仍独自承担护理责任,不愿“拖累”子女;也有子女因父母患病而被迫减少社交、放弃工作,甚至导致自身健康崩溃。

所以,大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关注,可以放在延缓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上——不仅是对患者,也包括照顾者。对家庭来说,要学会接纳疾病、改变沟通方式,例如用“我们一起来想办法”代替指责,用哄劝代替命令。对社会而言,则应推动更多社区养老、短期托护、心理援助等服务资源的普及,帮助家庭分担照护压力。

她表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人也可以选择将老人送到专业养老机构,她呼吁大众应逐步消除对养老机构的污名化认知。“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有时候这不是不孝,而是更负责任的选择。”她说。

 阿尔兹海默月2.jpg

 

南方+记者 彭深


© 2011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备案序号:粤ICP备17132868号 [ 粤卫网申(2011)153]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