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孩子,他们不聋不盲,却对周围的声音“充耳不闻”;他们能说会动,却仿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是“星星的孩子”——孤独症儿童。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特殊群体,用科学知识破除误解,用爱与行动守护他们的成长。
01
什么是儿童孤独症?
案例:
姓名:乐嘉
年龄:3岁
在其他同龄孩子已经能和小伙伴们愉快交流、玩各种游戏的时候,乐嘉却常常独自待在角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叫他名字时,他就像没听见一样,眼神总是游离,很少与他人对视,在语言表达上,乐嘉只能吐出几个简单的词语,像“爸爸”“妈妈”“要”,想要什么东西时,也只是用手指,很难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对周围的玩具、绘本等也缺乏兴趣,摆弄一会儿就扔在一边,重复着拍手、转圈等刻板行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儿童孤独症(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它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核心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心理问题,也不是家庭教育导致的“性格孤僻”。
☆并且该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每100名儿童中就有1例孤独症患者。
☆因此,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3岁前是黄金干预期,科学干预能显著改善孩子的社会功能。
误区澄清:
☆“孤独症孩子都是天才” → 仅有少数表现出特殊天赋,多数伴随发育迟缓。
☆“长大自然就好了” → 未经干预的症状可能伴随终生,影响独立生活。
02
这些早期信号,家长需警惕!
如果孩子在1-3岁出现以下表现,请及时就医筛查:
☆社交互动:
- 回避眼神对视,很少主动分享兴趣(如指物、展示玩具)。
- 对父母呼唤无反应,难以理解他人情绪。
☆语言沟通:
- 语言发育迟缓,或语言重复、答非所问(如机械复述广告词)。
☆ 行为模式:
- 执着于固定流程(如走路路线、物品摆放),抗拒变化。
- 重复刻板动作(转圈、摇晃身体)或对某些感官刺激异常敏感(如捂住耳朵、排斥特定质地食物)。
小贴士
温馨提示: 单一表现≠孤独症!需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诊断!
03
确诊孤独症,家长该如何应对?
1. 放下自责,科学面对
孤独症与遗传、环境等多因素相关,不是家长的错。调整心态,积极寻求干预资源。
2. 尽早干预,持之以恒
选择正规康复机构,结合行为训练(如ABA)、语言治疗、感统训练等个性化方案。家庭干预同样重要,日常互动中融入社交练习。
3. 构建支持网络
加入家长互助团体,分享经验;与学校沟通,争取融合教育支持;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缓解照护压力。
04
社会包容,让“星星”不再孤独
-尊重差异,拒绝标签化:不围观、不歧视,用平等态度对待孤独症儿童。
-微小善举传递温暖:
- 公共场所遇到情绪失控的孩子,多一份耐心而非指责。
- 支持孤独症儿童绘画、手工艺品义卖,用行动鼓励他们的潜能。
资源支持:
☆ 国内权威机构:
-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孤独症儿童救助项目”
- 各省市儿童医院发育行为科、妇幼保健院
☆ 推荐阅读:
- 《我想飞进天空》(东田直树/著)
- 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