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精神专科护士:“提灯”点亮患者心灵
提起护理工作者,公众认知往往首先聚焦于体征护理的护士,而较少将目光投向在幕后默默守护患者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护理人员。
事实上,当外科护士在无影灯下传递手术刀时,精神科护士可能正面对着突发狂躁的患者;当儿科护士轻声哄着哭闹的儿童服药时,精神科护士需要警惕患者藏匿的药片;当ICU护士盯着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时,精神科护士则在患者空洞的眼神里解读着情绪的波澜——这正是精神科护士的工作日常,他们以专业技术和人文关怀为患者筑起身心康复的桥梁,但也需直面高风险、高压力与复杂的工作环境。
在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护士们也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受伤的心灵提灯,在精神世界的裂缝中重新点亮生命的希望。
用爱心与贴心架起护患桥梁
提起30余年的精神科护士从业经历,陈静芳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和道不尽的感悟。陈静芳是广东省护士协会第二届精神科护士分会会长、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护理部主任,她坦言,30多年前她刚入行时,社会对精神疾病普遍存在误解和偏见,连精神科护士也难逃“有色眼镜”的审视。她印象深刻的是,曾经还有一位新入职的护士因家人嫌弃这份职业而不得不辞职。
方其艰辛,更显不易。一路走来,陈静芳也见证了社会大众对精神科护士认知的改观,精神护理的工作价值逐渐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她说,精神科护士跟内、外、妇、儿等其他专科护士一样,都是护理学的分支。对于精神科护士而言,更重要的是,用一颗有爱的心灵温暖病人的心。
“有些人对精神病病人的印象是蓬头垢面、失去理智的,以为他们来到医院也是这样的。其实不然,当这些病人来到医院后,他们能否恢复正常生活,能否拥有饱满的精神状态,考验的正是我们护士的水平。”陈静芳说。
她介绍,与其他专科护士不同的是,精神科护士的护理对象往往否认有病,他们即便有躯体不适也不太会主动倾诉病情;有一些人描述的与实际不相符,这大大增加了护理评估的难度,也影响提供相应的照护措施。因此,要求精神科护士要在充分尊重和关爱对方的基础上,应用沟通技能,建立起良好的治疗性的护患关系。通过耐心的倾听、体贴入微的观察,才能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轨迹,及时掌握病情。
用有“温度”的照护点亮患者的心灵,往往也能收获他们的暖心回馈。陈静芳分享了她在“五一”假期值班时的小故事。一名长期在病区休养的75岁老人是出了名的“坏脾气”,每一次陈静芳都细心开导他的情绪,让这名老人亲切地称呼她为“芳姐”。当他再次在病区发脾气时,遇到陈静芳却像泄气的气球,他主动凑上说:“芳姐,我很感激你们对我的照护,我只是一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护理的起源是照顾,用贴心的照护让患者无味无臭、精神饱满,这就是我们的初心与使命,也是‘一切为了病人’的临床实践。”陈静芳说。
用阳光抚平患者受伤的心灵
精神科病房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精神科护士面对的患者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甚至有时会对护士产生误解和抵触。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心身医学科病区护士长林学梅说,护理职业对她而言是一场心灵修行,她非常乐意看到患者在她的开导下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林学梅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已经25年,她擅长青少年心理障碍者的心理疏导,抑郁症、焦虑症的护理等。她分享了近期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12岁的小乐本是一名活泼开朗、成绩优异的小女孩,家里还摆满了她参加绘画比赛获得的奖状。今年初,她开始排斥上学,常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与父母交流,连自己最爱的画笔都再也没有拾起过。“初见她时,我试着牵起她的手,她猛地把手缩回去,而她细细的胳膊上,却满是用锐器所致的划痕。”林学梅介绍,她特地将小乐安置在一间宽敞、明亮的病房里,用透过窗户的阳光鼓励小乐战胜心灵的阴霾。
在她的带领下,护理团队通过专业评估,确立以个案形式为小乐实施全人护理。她和科室护士们引导小乐回忆开心的往事,开导她放下心结。经过33天的系统性住院治疗,小乐回归了学校,重拾起落下的学业和过去的兴趣爱好。“她的脸上重新有了笑容,我感到无比欣慰!”林学梅说。
林学梅介绍,从业25年来,她遇到的患者不计其数。有的患者情绪失控、动手推搡,有的患者散发异味、无法生活自理,每一次,身为护士的悲悯之心都驱动她勇敢而又细心地上前安抚、照护。她说,当她看到患者病情反复,她会感到无奈和沮丧;但当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时家人投来感激的目光,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她说,精神科护士的工作不仅仅是打针、发药,更是一种心灵的守护。接下来,她还将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为每一位患者点亮希望的灯,让他们在黑暗中感受到温暖和光明。
矢志做好精神健康“摆渡人”
今年3月,广东省护士协会2024年度精神专科护士高级研修班毕业典礼在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举行,来自省内外多家医院的15名学员圆满完成研修任务,将把精神科护理的前沿护理理念和护理技能带回各自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精神照护服务。
据介绍,作为汕大医学院临床教学医院,教书育人也是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护理团队肩负的职责之一。继护理本科、护理硕士生教育之外,2024年,该院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专科护士教育认证项目”精神专科实践基地,通过APN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为各级医院精神科/心理科、综合医院、其他专科医院,培养一批具有高级护理实践能力、临床循证科研能力、跨学科跨领域沟通协作能力的高端护理人才。
作为教学基地总带教的蔡松芬,也在点滴护理教学中体会到传承精神护理事业的职责感。蔡松芬是该院护理部一名主管护师,投身精神护理工作已经12年,也是获评2025年“南粤精神科好护士”的优秀护理人员代表。
她介绍,2013年她初入临床一线时,便看到了精神科患者状况各异,让她的护理工作开展倍感棘手。当面对一位整日自我封闭、绝食的重度抑郁患者时,她通过定时探望、耐心陪伴,终于打开了对方的心扉,挽救了这条年轻的生命。这个经历让她明白将一份爱心融入到护理日常工作的必要性,当她开启临床带教生涯后,她更侧重于结合实际案例教授精神科护理知识,在提升进修护士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蔡松芬说,在精神科病房里,每个“无理取闹”背后可能藏着无声的呼救,每句重复的絮语也可能是穿越迷雾的船桨。患者的坚韧也教会她敬畏生命的韧性,更让她感受到要把医院“生活家庭化、治疗综合化、管理开放化、建筑园林化”的“四化”理念带给省内外更多的医疗机构。
“未来,我将继续以专业为舟,以共情为帆,在精神健康的航道上,做一名永不停歇的‘摆渡人’。”蔡松芬说。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彭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