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咨询热线:(0754)88900599

急诊电话:(0754)82902702

关注微信公众号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科护理
认识焦虑症:感到焦虑,不是因为“我”抗压能力弱
2024/12/31 9:37:38

图片1.png


  “这几天,我总是心烦意乱、胡思乱想,很难坚持学习。”

  “我发现部门里没有35岁以上的同事,等我35岁的时候该怎么办?”
  “只要工作上一出现困难或者紧急情况,我就开始浑身难受,头疼胃疼心跳加快。”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焦虑已经成为许多人共同的心理体验。


图片2.png


  焦虑是人的本能情绪之一,通常表现为对某些情况的正常反应,这种情绪是暂时性的,一旦压力源消失,焦虑感也会随之减轻,大多数人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管理。

  而焦虑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体现为个体持续的、过度的、难以控制的恐惧或担忧,且与现实威胁不成合理比例,反而严重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学习、社交和人际关系等。必须注意的是,焦虑症并不是个体的弱点或性格缺陷,而是需要专业治疗的医学状况。

  1.焦虑症的症状

  焦虑症的症状可以从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进行描述。

  心理上,患者可能会体验到持续的担忧、紧张、恐惧和不安,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过度反应,或者对尚未发生的事情过分担忧。

  生理上,焦虑症的症状可能包括:

  • 心悸:由于焦虑导致的心跳加速或心跳不规律。

  • 呼吸急促:感到呼吸困难或需要深呼吸。

  • 出汗:在没有明显身体活动的情况下出现手掌、脚底或全身出汗。

  • 颤抖:手、声音或身体其他部位的不自主颤抖。

  • 肌肉紧张:肌肉感到紧绷或疼痛,尤其是颈部和肩部。

  • 睡眠问题:如入睡困难、频繁醒来或早醒。

  • 胃肠道症状:如恶心、腹泻或便秘。

  • 感觉异常:如头晕、眩晕或晕厥感。

  • 注意力难以集中:难以专注于任务或决策困难。

  焦虑症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会经历轻微的症状,而其他人则可能遭受严重的功能障碍。


图片3.png

  2.焦虑症的成因

  焦虑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涉及遗传、生理、心理、环境等多个因素。

  1)遗传因素

  焦虑症的成因中,遗传因素占据了重要位置。研究表明,焦虑症患者中有家族史的比例约为40%。这意味着,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焦虑症,那么其他家庭成员发展成焦虑症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2)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在焦虑症的形成中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γ-氨基丁酸(GABA)等可能存在异常。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负责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它们在调节情绪、应激反应和睡眠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3)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也是触发焦虑症的显著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个体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和心理特质。比如:

  • 童年时期遭遇创伤性经历,如虐待或忽视;

  • 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

  • 经常面临生活应激事件,如失业、离婚、亲人去世等;

  • 遭遇创伤性事件、自然灾害或事故等;

  • 个体差异,如自我效能感低、缺乏社会支持等;

  • 负向的思维认知,如消极预期和自我否定。

  3.焦虑症的诊断和治疗

  焦虑症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行为表现,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

  焦虑症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此外,还可以通过自我管理和预防来提高治疗效果及减少复发。

  1)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焦虑症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焦虑症患者中约有27.6%接受心理治疗。

  •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的核心在于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学习更有效的应对策略。一项涉及500名焦虑症患者的研究表明,经过CBT治疗后,约60%的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图片4.png

  • 接受与承诺疗法(ACT):ACT通过促进患者接受而非避免焦虑感受,并致力于个人价值导向的行为。一项研究显示,经过ACT治疗的患者焦虑水平显著降低,且效果在一年后仍能维持。

图片5.png

  • 暴露疗法:暴露疗法通过让患者逐渐面对引起焦虑的情境或物体,以减少其恐惧感。例如,对于社交焦虑症患者,治疗师可能会鼓励他们在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社交互动。研究表明,暴露疗法在减少特定恐惧症患者的回避行为方面有效率达80%。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焦虑症的另一种常见治疗方法,尤其在症状严重时可作为首选。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和苯二氮卓类药物等。

  3)自我管理与预防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自我管理策略,对于缓解焦虑症状具有积极作用。

  • 调整生活方式:保证规律的锻炼、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饮食;

  • 放松技巧:尝试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和冥想等方式;

  • 认知重构:通过挑战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患者可以减少焦虑感受;

  • 社交支持:强大的社交网络可以帮助患者应对焦虑。

  通过结合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自我管理策略,焦虑症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复发的风险。

  焦虑症是一种普遍且复杂的精神健康问题,对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9年全球有3.01亿人患有焦虑症,凸显了其高患病率和对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

  焦虑症需要多方面关注和干预,通过综合治疗和个体化的管理计划,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状,恢复正常生活。公众对焦虑症的认识和理解多增进一分,焦虑症患者所能获得的支持也会多一分。

参考文献:

[1]WHO. 精神障碍[EB/OL]. [2019.11.28].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mental-disorders.

[2]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张道龙. (2015).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5版(DSM-5中文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3]国家心理健康网. 常见心理健康科普系列之一:正确认识焦虑症https://www.cnnmh.cn/article.php?aid=542.

[4]万字「焦虑」自救指南.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446364.


© 2011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备案序号:粤ICP备17132868号 [ 粤卫网申(2011)153]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