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能愉悦身心,磨练意志。让我们来看看,如何运动能更安全,更科学吧。
一、运动前准备好
1.检查自己的身体情况:参加体育活动,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随时注意身体功能状况变化。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禁止参加长跑等长时间剧烈运动的项目锻炼。
2.检查场地和器材:认真检查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消除安全隐患。检查体育设施是否牢固、安全,器材的完好度等。不冒险,确保自身安全。
3.做好运动准备:要穿舒适的运动服、运动鞋;不要佩戴金属或玻璃装饰物,不要携带尖利物品等。做好热身准备活动。
*热身准备活动很重要:热身活动可使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加快血液循环,增加身体柔韧性,增强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4.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进餐后30-60分钟、睡前3-4小时、服药后,不宜进行大量运动。
二、运动时讲科学
1.要掌握动作要领:在体育运动中,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及方法,不仅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发挥好技术动作,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还能增强自信心,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2.要正确使用器材:要了解器材的性能、功能及使用方法,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在一些体育器械使用中,要注意选择适当场地,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3.要注意运动强度: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技能、兴趣等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不可盲目追求高强度、高消耗的运动。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运动心率,简单判断运动强度及运动量是否适宜。
*正常人最佳运动心率范围:最大运动心率=(220-年龄)*0.8,最小运动心率=(220-年龄)*0.6。运动心率过高提示运动过量,过低则可能运动效果不理想。
三、运动后要恢复
1.记得做恢复整理活动:恢复整理活动的目的是使人体更好的从紧张运动状态过渡到安静状态,使心脏、肌肉逐渐恢复平静,放松身心。如果突然停止运动,可能会造成暂时性的贫血,产生心慌、甚至晕倒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2.自我检查运动反应:如果感到十分疲劳,四肢酸沉,出现心慌、头晕,说明运动负荷过大,需要好好调整与休息。运动后经过合理的休息感到全身舒服,精神愉快,体力充沛,食欲增加,睡眠良好,说明运动负荷安排比较合理。
3.合理饮食:参加体育运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在运动后要及时补充能量,保证身体的需要,确保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让我们一起感受科学运动带来的健康和欢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