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9 17:44:32
焦虑症通常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经常或持续出现紧张不安,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兴奋、肌肉紧张、过分警觉及运动性不安。有的病人严重时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气促、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因而奔走、惊叫或呼救,即所谓的惊恐发作(急性焦虑发作),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非常痛苦。焦虑症患者及亲属常常忽略了患者的心理症状,只注意和关心患者的躯体症状,担心可能存在着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因此往往到综合医院检查治疗。可经过各种检查后并没有发现存在什么躯体疾病,或发现的一些躯体问题也解释不了如此严重的躯体症状。不少患者就这样反复接受检查治疗,时间一长,钱花了不少,但总解决不了问题。有的家属因而产生厌恶情绪,责怪起病人来。几天前,笔者曾碰到一位严重的焦虑症病人,患者女性,50岁,表现明显的坐卧不宁、惶恐不安、气促、震颤、脸色苍白,患者自诉感觉没有一个姿势能使她感到舒服,在家里求家人在地上铺泡沫地板给她在地上爬,还是感觉不舒服,有时藏在被子里嚎啕大哭(怕给邻居听到,不好意思。),感觉这是人生的最大痛苦,比死还惨。追寻其病史,患者5、6年前无明显原因开始出现胸部不适、心慌、叹气、坐立不安、紧张烦躁,伴有口干、胃肠不适、出汗、尿频等症状,严重时感觉全身的肌肉在颤抖、肢体麻木、呼吸困难。几年来反复在当地及汕头市一些综合医院行心电图(包括24小时动态心电图)、胃镜、腹部B超、头颅CT等检查,未见明显的异常,长时间分别服用胃药或心血管病药物治疗,几年来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后有医生对其家人说这是一种“更年期综合症”,会自然好的,所以其家人对她以后的发作逐渐感到很厌烦,对她说话态度变得生硬,甚至斥责她,患者也因此更感难受,甚至有轻生念头。焦虑是一种缺乏具体指向性的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人们针对所接触的环境或事务可以产生出不同的情绪反应。如高考前的学生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比赛前有的运动员会四肢发凉、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等。随着处境的改善,产生的症状会慢慢消失,情绪趋于稳定,这就不能算是病。只有对那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小挫折或没有明显原因就引起情绪反应的人来说,才能算是病。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患焦虑症的人数不断上升。西方国家的发病率为3%—5%,近年来,我国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也逐渐上升到2%—3%,男女比例约为1:2。焦虑症临床上可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两种主要形式:一.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慢性焦虑症,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一般缓慢起病,主要以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这种紧张不安、担心或烦恼与现实很不相称,使患者感到难以忍受,但又无法摆脱。 1.焦虑和烦恼: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的经常担心。常有恐慌的预感,而终日心烦意乱,坐卧不宁,忧心忡忡。注意力难以集中,兴趣减少,以致工作和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2.植物神经功能兴奋:常有头晕、脸色苍白、口干、出汗、心悸、气促、吞咽梗塞感、恶心、胃部不适、腹疼、腹泻、尿频等症状。有的还可出现阳萎、早泄、性欲缺乏或月经紊乱等性功能障碍。 3.运动性不安:表现为搓手顿足、来回走动、轻微震颤、坐卧不安等。 4.过分警觉:表现为难于入睡、易惊醒、易激惹等。此类病人如不注意其情绪体验,有时很难与其他专科疾病相区分,就像上述病人一样,被认为是“胃病”,而服用了10个月的胃药,因此,具有上述躯体症状并经过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仍未发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时,应注意患者是否有上述的情绪体验,及时请精神科医生诊治或给予患者抗焦虑治疗,以免延误病情。二.惊恐障碍:急性焦虑常在慢性焦虑的背景上产生的,表现为在无特殊的恐惧性处境时,突然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患者觉得好象死亡将至,因而奔走、惊叫或呼救,感觉心脏剧烈地跳动,胸口憋闷,喉头有堵塞感和呼吸困难。由惊恐引起的过度呼吸造成呼吸性碱中毒(二氧化碳呼出过多导致血液偏碱性),又会诱发四肢麻木、口周发麻、面色苍白、腹部坠胀等,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恐惧,使患者精神崩溃。一般历时5~2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但不久又可突然再发。这类患者就诊时往往情绪激动、紧张不安,就象上面所举病例一样,常给人以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假象,而服用心血管药物治疗。焦虑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饮食治疗:一.药物治疗:目前治疗焦虑症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在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是抗焦虑药,它们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边缘系统、丘脑、杏仁核等部位,能明显改善情绪、对抗焦虑。常用的药物有: 1.苯二氮卓类:基本药理作用是缓解焦虑、松驰肌肉、镇静、镇痛及催眠,并对抗抑郁药有增效作用。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长程作用药(地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等)、或中程作用药(阿普唑仑、氯羟西泮等)、或短程作用药(三唑仑等)。此类药物是应用最广泛的抗焦虑药,具有作用强、起效快的特点,但是此类药物大多有成瘾性,需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不得滥服。 2.抗抑郁药:因其良好的抗焦虑作用且无成瘾性,在焦虑症的治疗中也被广泛使用,常用的有万拉法辛、瑞美隆、左洛复、赛乐特等。前面所举病人,就是应用万拉法辛和阿普唑仑,配合心理治疗,两天后其病情就得到很好缓解,目前症状消失,病情稳定。此外还可以针对不同系统突出症状加用一些其他药物,如心慌可加用心得安、倍他乐克等;消化不良可用多酶片、吗丁啉等。二.心理治疗:一般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生物反馈疗法。应用认知方法改变病人对疾病性质的不合理和歪曲的认知,运用行为治疗如放松训练等处理焦虑引起的躯体症状,往往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总之,自始至终都应该重视心理治疗,以人为本是现代的心理治疗理念,在心理医师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到焦虑症产生的背景和临床表现,学会转移或化解精神压力。心理治疗还应包括家庭治疗,帮助患者家人认识本病产生的背景和临床表现,斥责患者只有加重其焦虑症的病情,积极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将有益于本病。三.饮食治疗:应合理安排生活,防止暴饮暴食或进食无规律,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加重症状。对有心脏病症状的患者来说,则避免有刺激性的烟酒、浓茶、咖啡、辛辣食物等,因为它们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速、心脏早搏等,使已有的症状更突出。建议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进食后不要马上休息。对于腹胀、便秘者,也可以服用助消化和通便的药物。大量研究证实,早期的充分治疗可以避免精神残疾和慢性化,治疗越早,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