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9 17:40:50
近期专科门诊,不时有家长带着自己上初中、高中的孩子来诊,诉孩子虽然学习十分认真、但成绩大不如从前,人也变得郁郁寡言,少与别人接触;以前热衷的活动现在不感兴趣了,并且容易发脾气和疲劳,夜间失眠、白天焦虑不安等。这种状态的诊断,就是抑郁症(轻度)了。的确,有不少学生终日书不离手,舍不得花一点时间去参加文体活动,甚至吃饭、走路、上厕所都捧着一本书,课间10分钟也舍不得休息。这种“惜时如金”的学习方法固然精神可嘉,但也常常事与愿违,用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可考试成绩总不能理想。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成绩不佳,压力加重,可能发展成为抑郁症,这种情况多见于青年人,尤其是中学的学生。对学习来说,要想成绩好,除了自身的“天份”外,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一是学习的计划性;二是学习的节律性,科学用脑;三是保持一定的紧张性。反过来,学习缺乏计划,用脑不科学,学习的紧张性过高或过低,学习效果都不好。长期如此,也会使大脑疲劳,进而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由于目前学生的升学竞争激烈,压力较大,若针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和繁重的课业负担,片面地延长学习时间是不可取的。根据大脑的生理特点,大脑皮层不可能持续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若这种兴奋持续时间过长,大脑会不由自主地出现“自动休息”。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困难的作业面前过于持续的硬拼,绞尽脑汁,但至后来越是糊涂的原因。此时若作适当的休息,让大脑轻松一下,回过头来再学习,往往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应在保证单位时间内的学习前提下,才可考虑适当的延长学习时间。学习过程主要是记忆的过程,知识的积累需要记忆,记忆力的强弱,除了自身的智商、身体状况、对所学知识是否感兴趣等因素外,还应遵循识记规律去掌握一些记忆办法,不要机械地连续去死记硬背,否则不仅所学知识记不住,反而使大脑皮层相应区域转为抑制状态,加之外来的各种压力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抑郁的情绪。学习的过程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是必要的,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目的性不强,学习松懈,三心二意,单位时间内学习效果必然就较差,并且容易产生疲劳。有些学生反映,只要一看书就头晕,想睡觉,可见紧张度不高也是不行的。在当今的中学生学习、生活中,无论是激烈的升学竞争及各种考试、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功课压力大、家庭作业多、家长期望高、师生和同学关系不协调等,都可成为学生神经系统负荷超重的因素,这些因素若不能正确处理,最终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抑郁症也会因此而“青睐”他们。所以,加强学生志趣、抱负、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科学地学习、增强身体的锻练,才能增强其心理的承受力,还孩子们一个“慰蓝、灿烂”的心理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