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咨询热线:(0754)88900599

急诊电话:(0754)82902702

关注微信公众号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介绍 > 媒体视角
【媒体报道】疫情下如何纾解不良情绪?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专家为你支招—— 戴上“心灵口罩” 做好心理防护
2022/11/9 9:21:25

微信图片_20221109092524.jpg

心理咨询师接听心理援助热线来电

这些天,“疫情”成为生活里的高频词。疫情防控期间,一些人因疫情而产生焦虑、压力、无助、恐慌、失落等负面情绪,适时的疏解和正确的减压十分重要。如何学会自我纾解不良情绪,积极守护心灵健康?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师提醒,不同群体可尝试不同纾解小技巧。


心理热线来电量有所增加

“早上起床后发现自己的健康码变黄了,感觉就特别焦虑,不知该怎么办……”接通汕头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后,市民周女士显得十分着急,不停地诉说着自己的“窘境”。经过一番交流,接线员了解到周女士之所以出现焦虑的原因,主要是不清楚自己为何会被赋“黄码”,另一方面是担心“黄码”的出现会影响她的生活,甚至担心会被隔离。

无独有偶,市民小刘最近也打电话到汕头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求助。原来,小刘计划在上周末参加省成人高考的考试,可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他备考的状态。疫情的不确定性,无法控制好自身情绪,小刘陷入两难的境地,对即将到来的考试愈发感到担心。

据了解,连日来,汕头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的热线量比平时增加15%,其中有一半是来自于本市市民。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师莫堉鑫告诉记者,像周女士和小刘这样的情况最近经常碰到,一些市民从对疫情心生恐惧,到对不确定性充满担忧,如何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成为难以绕开的话题。而每次遇到这样的市民群众,莫堉鑫总是耐心地倾听其诉说,并积极给予温暖而又积极的回应。

出现抑郁焦虑情绪并非患病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人人都在承受一场严峻的生理和心理考验。不管是对奋战在一线二线的白衣天使,还是正在治疗的患者或是正在被隔离的人群以及社会大众来说,必要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援助非常重要,尤其在抗疫防疫的关键时期,心理疏导与生理防护同样重要。

“出现焦虑、恐惧、抑郁或者烦躁情绪,都是可以理解的,这是长期压力之下的一种常见心理反应。”莫堉鑫告诉记者,有抑郁或焦虑情绪并非是患有精神疾病。一般来说多数人的应激反应都是轻微、短暂的,随着突发公共事件的态势转好或者结束,这些症状也会减轻或消失,多数人是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慢慢恢复的。

当然,也有少数人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莫堉鑫提醒,如果出现心境低落、兴趣下降、心慌烦躁、失眠或者反复出现自杀意念等,持续时间达到两周之久,通过自我运动、放松等方式无法缓解,可能出现了抑郁症或者焦虑症等,需要及时到专业机构进行诊治,接受心理治疗或者药物治疗。

不同群体心理防疫有技巧

疫情当下,日常生活中普通市民又该如何调节情绪?莫堉鑫建议,要客观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在正确信息指引下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并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相信主流媒体权威解读,切忌随便听信未经核实的信息,留意专家学者提供的防控措施和建议。同时,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心境反应,以恰当心态对待疫情信息,维持稳定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自己目前的情绪已经影响到生活,可以通过积极联想、放松训练、正确宣泄、调整认知、建立价值感等方法来调节,或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对抗疫一线工作人员来说,由于疫情的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和紧迫性,可能造成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个体生理和心理的改变。为此,莫堉鑫建议一线工作人员可以相互支持、鼓励,积极自助,听取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音频、视频,有效管理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升工作效能。

而对于居家或集中隔离人员来说,一方面应保持正常作息,保证健康饮食和睡眠,若有潜在接触史,积极向社区报备并及时就诊,自我隔离;觉察自己的内心,自我情绪调节,及时调整不良情绪;学会享受安静的独处时光,丰富自己的生活,并与亲人、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若持续感觉心里不适且无法自我调节,请及时寻求专业指导。

来源:汕头日报

© 2011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备案序号:粤ICP备17132868号 [ 粤卫网申(2011)153]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