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孩子总是有频繁眨眼、撅嘴、摇头、耸肩、做鬼脸或清嗓的行为,大家都以为是孩子调皮,恶作剧。家长多次警告改掉这些坏习惯也无济于事。这些孩子可能会因此受到嘲笑,有的还会被家长惩罚。殊不知,这些孩子可能是患上了抽动障碍。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具有明显遗传倾向,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抽动障碍病程不一,可呈短暂性的或慢性的。抽动通常以眼部、面部或头部的运动抽动为首发症状,为后向颈、肩、肢体或躯干发展,常由简单发展到复发。
抽动障碍大多起病年龄在18岁之前,男性多于女性,5-10岁最多见,平均年龄约为7岁。通常8-12岁抽动症状最严重。
抽动症的主要表现
(1)简单运动性抽动:眨眼、斜眼、皱眉、张口、伸舌、歪嘴、点头、摇头、斜颈、耸肩、搓手、伸腿、抖腿、挺胸、收腹、扭腰等。
(2)复杂运动性抽动:挤眉弄眼、扮“鬼脸”、眼球转动、甩手、拍手、挥舞上臂、四肢甩动、弯腰动作、跳动、跺脚、蹦、跳、修饰发鬓、走路转圈、后退动作等。
(3)简单发声性抽动:是指单音、吸鼻声、吼叫、哼哼声、清嗓子、咳嗽声、尖叫声、吹口哨声、犬吠声、鸟叫声等。
(4)复杂发声性抽动; 是指单词、词组、短语、短句、重复单词或短语、重复语句、模仿言语、秽语(说脏话或无故骂人)等。
家中有抽动障碍患者怎么办
据统计,20%-25%的人在一生中,有过抽动的经历。5%-6%学龄儿童有抽动表现,只是症状轻重不同,病程也长短不一。轻症患儿无需药物治疗,可以通过生活干预、教育干预改善症状,严重的需要通过药物和多种干预手段联合治疗。抽动症常伴随注意力缺陷、学习障碍、强迫症等情绪和心理问题。所以抽动症的治疗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心理问题,需要患者、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
1. 家长要正确面对和接受孩子的抽动症,不能批评和责怪孩子。孩子一紧张,抽动症状反而加重。不要过于关注孩子抽动的症状,不要过多提醒。
2. 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不能歧视有抽动症的孩子,要尽量淡化患儿与其他人的不同,不要让他们游离于集体之外。
3. 尽量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避免过度紧张,不要太疲劳,睡眠要充足,保持良好的心态,要让孩子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4. 电脑、电视不能多看,以轻松的内容为主,不能观看惊悚、恐怖、刺激惊险的影视作品。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多食维生素高的蔬菜和水果。尽量避免刺激性、兴奋性食物,如冷饮、辛辣食物、咖啡、红牛、尖叫等功能性饮料等。
总之,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状时,不可简单、粗暴的制止孩子。应带孩子上正规医院,以免耽误病情,导致病情的发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