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新生命的到来,都给家庭带来喜悦与幸福。然而,当众人把目光聚焦在新生儿身上时,却难免有时会忽略产妇的感受。近年来,不管是新闻媒体还是社交网络上,产后抑郁成为“高频词”。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慢性精神科主治医师孔凡芝表示,产后抑郁并不是所谓的“矫情病”,家人特别是丈夫应当给予产妇积极的理解支持和关心照顾,尽量减少压力与矛盾的出现。
生完孩子情绪变得不受控制
“很难受!跟谁都说不清,都不知道我是谁了……”坐下来说不到几句话,欣璐(化名)的情绪就显得不受控制,眼泪也止不住地往外流。欣璐是名“00后”初产妇,刚开始怀着宝宝的时候,丈夫和家人都把她当作宝,常常将她“捧在手心上”。然而,随着宝宝的到来,一切美好的日子瞬间似乎就离她远去……
孩子出生后,欣璐坦言自己的生活就围着孩子转。由于产后的一系列变化,她一时觉得难以适应,烦躁、不安甚至是自卑的不良情绪,突然间充斥着她的内心。无缘无故地哭,欣璐想找家人倾诉,发泄自己近乎失控的情绪,可家人却让她“别想太多”。然而,最让欣璐受不了的是,丈夫经常出差在外,对孩子的事情鲜有问津。公婆则觉得她太矫情了。
情绪低落、常因小事发脾气,内心的无助感不断地蔓延,偶尔还有伤害自己和孩子的念头……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个月,欣璐最终在丈夫的陪伴下来到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经诊断,她是患上了产后抑郁症。
几个症状辨别产后抑郁
在不少人眼中,产后抑郁被认为是矫情,是产妇为了博取家人关爱的一种方式罢了。对此,孔凡芝表示,妊娠与分娩是女性生命过程中一种特殊阶段,由于产后女性生理和心理产生巨大的变化,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使得女性在产后容易产生情绪或心理问题。
产后抑郁症,是指女性于产褥期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或典型的抑郁发作,与产后心绪不宁和产后精神病同属产褥期精神综合征。其症状表现主要是持久的情绪低落,表情阴郁,无精打采、困倦,易流泪和哭泣,患者仿佛与外界失去了联系,若是没能及时缓解,便会逐渐加深症状,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产生自残自杀的倾向。
据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统计,产后抑郁症在我国发病率约为7.3%至37.14%。出现情绪低落、悲观绝望、烦躁不安等产后抑郁“症状”的产妇,比例更是高达50%至70%。孔凡芝表示,女性在分娩后经历的“产后抑郁”,常包括短暂的情绪波动及不明原因的哭泣,一般在产后2至4天时出现,产后5至7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好转,产后2周一般会完全消失。但部分女性群体的情绪低落状态没能好转,若不加以重视和提前预防,发展为产后抑郁的风险极高。
家庭问题为常见“导火索”
分娩后的产妇在短时间内感到情绪低落或疲劳是正常的,但产后抑郁症并不止于此。产后抑郁症会导致产妇产生严重的情绪波动、疲惫及绝望感,这些症状会使新手妈妈照顾婴儿或自己变得困难。孔凡芝曾接待过一名坐月子的新手妈妈,她就因为出现产后抑郁而发生自伤行为,幸得家人及时发现,并将其送到精神专科医院就医。
引起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尚未明确,但身体因素、情感因素都可能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着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孔凡芝认为,社会家庭身份的变化、夫妻矛盾和复杂的家庭关系是诱导产后抑郁爆发的常见“导火索”。如不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不仅会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也让原本和谐的家庭支离破碎,可能还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和性格发展等。
远离产后抑郁从产前做起
产后抑郁的严重性,以及由其所导致的一幕幕悲剧并不鲜见。关爱产后抑郁的女性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这关系到家庭的完整和幸福。孔凡芝特别强调,如果产妇出现抑郁症状时,家人应尽快协助产妇到精神心理专科就诊。尽管这几年有不少新手妈妈自行就诊,但多数严重患者都是由家人陪同前往。因为抑郁症患者往往有自我回避的倾向,由此延误了早期治疗时机,使得病情加重。
抑郁情绪其实不仅会在产后特定时间发生,它贯穿着女性的整个孕产周期,因此在备孕期和孕期也要做好心理保健。此外,在宝宝出生之前,家人要积极做好准备,丈夫尽量陪同妻子参加产检和产前教育,同时多主动关心产妇的生活日常,合理安排好家人或月嫂照顾好宝宝,以便产妇得到充足的休息。还有就是保持健康饮食,尝试每天运动,经常与家人或朋友沟通交流。
“产后抑郁可能不一定需要吃药,但一定需要以情感关怀来治愈。” 孔凡芝特别指出,疏导产妇情绪最好的人选无疑还是身为丈夫的男人。家人作为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家庭成员尤其丈夫各方面的支持可以对产妇的紧张与压力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对其保持良好的身体与情绪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来源:汕头日报
产后抑郁,真的不是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