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2022年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暨广东医师学术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向50名医师颁发2022年广东医师奖,其中就有来自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许崇涛。
获评“广东医师奖”的许崇涛医师,自1988年从华西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在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临床、教学和科研的一线,默默耕耘了三十多个年头。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毫无保留将职业青春地奉献给了精神科。多年来,许崇涛医师始终坚守从医初心,践行着为人民谋健康的使命担当。凭着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他用人文关怀点亮无数精神障碍患者的生命之光,为患者及家属带来尊严与希望。
倡导精神科人文关怀
给予精神疾病患者高度的人文关怀,一直是许崇涛医师从医的课题和信条。从医以来,他一直铭记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创立人伍正谊教授生前的教诲,在践行的同时也致力传播人文医学。他以人文关怀为主题,每年定期举办医院文化讲座,为新员工、研究生、规培生和进修人员宣讲,将“一切为了病人”的医院文化深植进每位医务工作者的基因血脉。他同时也经常性在省内外各精神病院、网络课堂开展人文医学专题讲座。他撰写的《在精神病院管理中实施人文关怀》于2004年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发表。
重视医患沟通—“心”与“术”并行
“医生不能只是会看病,还要学会倾听,学会沟通,找出病因,才能为患者解决问题。” 医患沟通,一直是许崇涛医师从教、从医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上升力。
2003年,汕头大学医学院率先在全国开设了《沟通技能》课程,以期帮助医学生掌握医患沟通技能、处理医患矛盾。19年来,许崇涛教授一直是这门课程的负责人,该门课程获得汕头大学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也成为2020年“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他多次在基层精神病院里开设沟通讲座,强调要做一个既看“病”也看“人”的医生。如今,许崇涛医师仍坚守在教学一线岗位上,与他的团队一起,培训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医学生,教授他们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有效减少、化解医患矛盾。他撰写的《医学生沟通技能课程的设置探讨》在2004发表于《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在看病救人上,许崇涛医生有着他独特的“三阶段原则”沟通法,这一切经验都出自他多年基层医疗岗位上看到的医患沟通困境。“当沟通变成一种固定模式,就失去了沟通的意义。沟通面对的是独一无二的人,我们要做的是真诚和感同身受。”他经常对他的学生们说,要怀着一颗共情的心去对待病人,“付诸百分之百的心去倾听,对方才能百分之百的倾诉,医患双方才有更多的探讨余地。”许崇涛医师正是用沟通的“心”与“术”,构建起医患之间信任的桥梁。在治疗中,因为有效沟通,使得诊断结果非常明确,病人能得到更好治疗。
做群众心理健康守护者
常年来,许崇涛医师热心于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在汕头电台每周1次为听众解答各类心理问题,长达五年;每年为中小学、大学的学生、单位职工做心理卫生讲座。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中,许崇涛医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一支坚强有力的心理抗疫队,以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做群众心理健康的守护者。疫情发生后,许崇涛医师第一时间组织编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心理健康防护手册》,为民众科普心理健康问题和干预方法。他还参与了汕头市广播电视台《战疫一线 权威访谈》栏目,围绕疫情期间医院防控、心理卫生服务等问题为市民群众作科普,有效缓解大众焦虑情绪,为市民群众穿上心理防护服。
助推医院新发展
作为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的副主任,许崇涛医师不断探索医院发展的新模式。在他的参与及带动下,医院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将服务对象从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拓展到具有心理问题的普通人群,填补了汕头地区心理卫生服务的空白;设立心身医学科,实行全开放式管理,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临床服务中去,推行临床治疗与心理治疗并行的双轨制医疗模式;成立康复科,开展专业化康复服务,形成临床治疗与康复治疗相结合的一体化精神卫生治疗模式。
在医院的学科建设上,他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医院早期成功申报广东省“五个一工程”、汕头市“四一一五工程”重点专科和汕头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点中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为医院的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各一项,以及省卫生厅、高教厅课题多项,培养硕士研究生40名,近五年来发表论文二十余篇。2009年获“李嘉诚基金会卓越教学奖”。同时,他还担任广东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副主委和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致力于学术推广,并于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医学会先进工作者,2016 年获得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授予的“优秀精神科医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