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家长的教育焦虑,专家就呵护小学生心理健康支招——
尊重孩子多沟通 筑起家庭“暖心港”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现在的小学生不少面临着困扰,心理压力较大。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院办主任、精神科主治医师赵颖琳表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父母应该及时予以关注,对小学生心理也要有全面了解,从中找出缓解孩子心理压力的办法。
现象——
教育焦虑让孩子陷入心灵困境
距离新学期开学还有近一个月时间,孩子们仍沉浸在暑期的快乐当中,参加各类兴趣班或夏令营活动,玩得不亦乐乎。而与孩子们轻松度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略显焦虑的家长。最近,罗女士就显得非常着急,在她看来,“双减”之下学校已经不再布置“正儿八经”的暑假作业了,儿子小俊每天还是过着“游戏暑假”的生活。看着班里其他家长已经在讨论即将开始小学四年级的学习计划,还晒出暑期自家孩子的各类学习成果,更让罗女士倍感焦虑。“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启动’了,而我们的还在原地踏步……”罗女士皱着眉头说,她有时提醒小俊几句,孩子就显得不耐烦。
与罗女士有着同样焦虑的,还有即将步入小学阶段的学生家长。黄女士的孩子是今年秋季升入小学一年级,从轻松游戏的幼儿园环境转入正式的课堂学习,孩子是否能够在新环境中适应新的学习模式,能否结交到新的小伙伴,碰到问题是否能独立去解决……“现在哪个家长不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黄女士说出不少家长的心声。黄女士说,原本自己并不想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可看着身旁其他家长都让孩子去上幼小衔接班,内心的坚定也开始有了动摇。
“教育焦虑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为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家长、教师都难免焦虑,而这些焦虑往往会转嫁到孩子身上。”赵颖琳告诉记者,如今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家庭、学习、交际等方面,家庭带来的压力又是其中最主要的。家长们深感未来生活的多变,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厚望,也因此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问题——
诸多担心背后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多数父母的心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在“知识和技能海洋中遨游”。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赵颖琳发现,很多小学生家长的焦虑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他们希望让孩子们走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不容许有试错的机会。而有些小学生进入到中高部后,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
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赵颖琳告诉记者,在这一阶段,身心变化较快,加上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甚至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们的内驱力不足、缺乏积极性,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当家长或老师对孩子的期待值过高,而孩子达不到时,他们就会出现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情绪。
赵颖琳接触过不少家长,他们常反馈说家中的孩子到了小学三、四年级就“不听话”,似乎“叛逆期”提前了。面对“双减”政策实施后的孩子,有些家长很焦虑,担心孩子不会自主管理时间、贪玩、学习不好影响将来、玩手机或看电视会上瘾等。于是,一些家长反复提醒、多次嘱咐、不停唠叨,恨不得能变成无人机,时刻盘旋在孩子上方,观察、监督、指导,对孩子全方位把控。家长身心疲惫,孩子满腹牢骚。家长诸多的担心背后,表面上是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实则是对孩子的不放心、不信任。
支招——
降低期望多些倾听陪伴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家长的态度和习惯,有时比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更加重要。赵颖琳表示,家长要及时觉察自己的担心和焦虑到底是什么。如果孩子近来变得爱哭、暴躁、敏感,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近来孩子是否正在经历一些特殊的生活事件,例如重要的考试、家庭变故等,也反思自己近来情绪状态如何,是否因为自己的焦虑紧张影响到了孩子,并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先解决情绪才能解决问题,做好情绪疏导工作,与孩子沟通的态度应该是“温柔而坚定”的。
“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赵颖琳说,学习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千万别三句话不离学习。在“双减”政策下,家长不妨多给些时间让孩子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提升自信心的同时提高有效学习的思维能力,学习的压力自然就会得到缓解。同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烦恼、有压力,家长要理解这是必然的。要想办法帮助孩子克服压力,用心地给予陪伴与倾听,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面对面交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帮助孩子们度过难关的法宝之一。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充满乐趣的,应该是在快乐中度过的。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提出明确的要求,在完成目标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存在的小问题要适当忽略。家长有必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减轻他们的压力,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度过小学生活。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