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精神疾病越来越成为影响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但由于不少人缺乏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导致公众对精神疾病存在偏见,而且有些患者缺乏病识感,使其难以接受治疗,也是精神障碍领域非常棘手的问题。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医务科副科长、康复科主任张印南表示,只有对疾病有科学认识,才能更好地接受治疗或协助患者走出困境。
问题——“病识感”缺失,成治疗“拦路虎”
“我没病,我不需要吃药。”不少精神障碍患者家属都曾碰到这样的情况,在就医或劝患者吃药时,常会遭到他们的抗拒。有家属会认为是患者太固执,或是出于自我保护,才拒绝接受治疗的。张印南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误区,抗拒治疗的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病征,常被称为“病识感”缺失。
病识感就是对自己患的疾病有基本的认识。除此之外,拥有病识感还包括对治疗方法的认知、承认药物有效、愿意接受治疗等因素。在张印南看来,疾病疗愈的重要前提就是拥有病识感。在他接触的患者中,有良好病识感的患者能够按时服药,更积极参与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这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然而,为何会有人缺乏病识感呢?张印南举了个例子,有人因事故被截肢手臂,但这个人在截肢后仍认为自己缺失的手臂能够拿东西,所有的认知都停留在截肢之前。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由于患者脑神经某些区域机能缺失,从而难以接受和整合与自己固有认识相反的信息。
应对——运用同理心,融化患者内心的“坚冰”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会把患者在精神疾病发作时的行为看作是矫情,或者认为精神疾病患者难以痊愈。当缺乏病识感的患者意识不到自己病了而拒绝治疗时,家属又认为患者故意不配合,彼此之间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矛盾也因此激化,治疗更是无从谈起。医生指出,对于缺乏病识感的患者来说,传统的治疗策略可能难以发挥作用,而“协议治疗”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帮助患者进行治疗。
精神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语言表达的问题,或是情绪波动,想与其沟通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张印南表示,必须先了解患者的感受,方能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帮助他们,而有效倾听是“利器”。首先找到双方一致同意的话题,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打开对方的心扉。如患者拒绝吃药时,可以问他为何讨厌吃药,而不是一味地向其解释吃药的好处。一旦积极了解对方患病的感受,也就获得建立治疗协议的重要信息。
在通过有效倾听获得一定信息之后,医生和患者家属需要运用同理心以更进一步走进患者的心。张印南支招,表达同理心的有效方式是反映式倾听,也就是用反问的方式来重复对方表达的感受。如当患者表达对吃药的恐惧或对物理治疗感到不安时,患者家属可以反问:“你很生气,对吗?”这样既肯定对方的感受,又表达自己的理解,有助于患者理清想法。
要最终达成目标一致,说服患者按时服药或住院治疗,医生、患者家属需要通过赞同对方的想法,与患者结成伙伴关系,建立战胜病魔的“统一战线”。张印南指出,赞同并不等于认同,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患者觉得有这样的想法和感受是正常的,这也有助于患者接受一些正确的观点,更容易接受治疗。
支招——如同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疾病可控可治
之所以有些精神疾病患者缺乏病识感,很大程度是因为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误解,使得他们心理上不愿意接受现实。张印南告诉记者,精神疾病如同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一样,是可防可控可治可康复的,只不过一般精神疾病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不主动求医,或者拒绝治疗,这就需要家属及亲人对他们加倍关心和爱护,更需要社会公众正确认识、对待精神疾病患者。
张印南指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患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实际大多经过系统治疗,只是还残留一些精神症状尚未消除,所以看起来仍有点“呆傻”,但其实并不影响正常生活。张印南特别强调,精神疾病患者一般不具有攻击性,除非旁人去嘲笑、刺激他们。因此,社会公众要保持平常心,多一点理解、包容、尊重与关爱,就像对待其他残障人士一样,让心灵的阳光可以普照到每一名精神障碍患者身上。
医生提醒,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应在疾病早期阶段采取积极的手段来干预和治疗。要合理安排生活起居,适当让患者进行简单、安全的劳动,避免过于兴奋或紧张不安,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鼓励患者多接触社会,增强治愈的信心。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