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如何多读书、读好书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然而在生活中,有些孩子却无法流畅享受阅读,他们或存在读写障碍。这些患有读写障碍的孩子,常被误认为是“笨”和“懒”,导致错过最佳干预时间。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黄燕虹表示,读写障碍儿童的问题可以通过早期干预得到改善,而且越早发现、越早干预,会取得越好的干预效果。
案例——对文字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这个字我知道怎么读,可我就是写不出来……”小嘉(化名)看着摆在眼前的文字,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举起笔来却不晓得如何写,看起来特别苦恼。小嘉的母亲为此也感到纳闷:儿子的数学、英语成绩都不错,口头表达能力也算流畅,可写作文就总是挤不出几个字。特别是二三年级时要练习组词,小嘉在10个词组里只能完成1个,语文成绩也一直在70分左右。
小嘉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人也变得沉默。偶然的机会,小嘉母亲通过媒体了解到读写障碍,发现读写障碍的一些症状与小嘉的情况极为相似。于是,母亲带着小嘉到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经过一系列专业评估之后,接诊医生明确小嘉有读写障碍。
得知情况后,小嘉母亲内心释然了,原来错怪了孩子。黄燕虹说,评估发现小嘉的智商高达120,但其注意力偏差,且朗读不流畅,在文字识别上有一定的问题。随后,小嘉在家人的陪伴和支持下,根据其个人特点,进行针对性地读写训练。经过一年多的练习,小嘉六年级的语文成绩已经提升到90多分,人也变得自信起来。
问题——读写障碍与生俱来且隐匿
读写障碍,又称读写困难,是一种最常见的特殊学习困难。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一般智力正常,可以拥有正常的教育机会和学习动机,但这种障碍会导致他们的阅读成绩落后于其年龄或智力应该达到的水平。所以,阅读障碍和书面表达受损、数学困难,被统称为“特定学习障碍”。
像小嘉这样的孩子,其实不在少数。根据黄燕虹所在团队2018年的研究发现,我市大概有5.4%的学龄儿童存在读写障碍。黄燕虹介绍称,读写障碍是一种隐匿、与生俱来的阅读、书写或拼字方面的障碍,源于对文字解码能力的不足,表现为个体在处理加工书面或者口头语言能力的不足,不能准确或流利地识别字词,在阅读、拼写等方面都会遇到困难。
其中,阅读方面主要表现为阅读的准确性、流畅性和理解能力存在问题,比如:阅读速度慢,经常重复、跳读或者漏读;经常读错,混淆形近词,分不清读音相近的字;不理解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认得字却不知道字的意义,或者可以准确地读出内容但不能理解其意思。拼写困难主要表现为经常颠倒字的偏旁部首或写镜面字,如“陪”写成“部”;写字容易写错,如总是多一笔或少一笔,或写近似字;写字常常超出格子,不按笔划,像画出来一样;书写速度慢;写作吃力,段落组织差,书面表达条理不清晰等。
支招——最佳干预年龄为7至12岁
不少名人如爱因斯坦、乔布斯、李光耀等,他们幼年时都有类似症状,但不妨碍他们为社会作出贡献。由于读写障碍认知度偏低,有些孩子无法得到干预以致辍学。不少读写障碍的孩子因为学习失败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引发抑郁、焦虑等严重情绪及行为问题,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研究表明,读写障碍最佳干预年龄是7岁至12岁。黄燕虹指出,家长从小学一年级就要开始予以关注。因为有些孩子从一年级开始接触拼音时会很困难,分辨不出声母、韵母和声调,这时对字词的识别能力也会出现问题。而这就会导致在阅读文章时经常会读错,或者是读的速度很慢,结结巴巴。还有一些孩子则是书写上的困难,书写时没有笔画顺序的概念,字迹也很潦草。“当然,这些情况要综合分析,确认是否存在幼小衔接的问题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问题。”黄燕虹表示,如读写困难持续较长时间,与同龄人存在较大差异,家长就应当寻找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训练。
在黄燕虹看来,尽早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策略,他依旧能够阅读,甚至喜欢阅读,只不过用的是跟别人不一样的方法。黄燕虹表示,家长发现孩子有读写障碍就要尽早干预,同时做好陪伴,帮助孩子重新树立信心。
【新闻链接】多方联手推出“爱读乐写”服务计划
据了解,自2015年起,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汕头市残疾人联合会、汕头大学医学院合作开展“爱读乐写”读写困难儿童服务计划项目,链接众多专业资源和力量,以汕头为试点基地,旨在为读写困难学童、家庭及学校提供教育支援,探索多学科协作干预模式,提升公众认知,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开展至今已经7年,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和模式,在宣传教育、学童服务、康复模式和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成效。
据了解,目前团队先后研发国内首套小学生汉语阅读能力评估测试,用于临床评估及科研工作。项目还在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设立读写障碍专家门诊,完成多期读写障碍师资培训班,开展“读写游乐营”、家庭工作坊及音乐工作坊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普及读写障碍的相关知识,让这一特殊群体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
(来源:汕头日报)